肖圖艦,馬玉華,毛永亞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果樹科學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菠蘿[Ananascomosus(L.)Merr.]又稱鳳梨,為鳳梨科鳳梨屬草本果樹,原產于南美洲,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均有分布[1]。臺農16號是臺灣嘉義農業試驗所雜交培育的菠蘿新品種[2],商品名稱為甜蜜蜜。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科學研究所于2015年10月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引進臺農16號,在鎮寧縣良田鎮熱帶亞熱帶水果基地種植,通過2年種植觀察,發現該品種較為耐寒,果心脆甜,品質優,病蟲害少。筆者于2018年4月引種至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卡羅村試種,旨在探明臺農16號在貴州南部中海拔地區的適應性,為其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試驗地位于貴州省平塘縣牙舟鎮卡羅村,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平均無霜期315 d左右,年平均氣溫17℃,平均年降雨量1 259 mm,降雨集中在夏季。
臺農16號于2018年4月定植,修寬70 cm、高20 cm的土壟,壟間距50 cm,每個壟面雙行種植,株行距40 cm×50 cm,共定植600株,苗木為25~30 cm的吸芽苗。因2018年冬季受寒害嚴重,2019年5月另定植300株25~30 cm的吸芽苗,催花時間分別為2019年6月下旬和2020年5月中旬,用1%炭化鈣溶液灌心2次,時間間隔3 d,用量80~100 mL/株。每年10月底用竹條插地制作小拱棚,白色薄膜覆蓋,防寒過冬,次年2月下旬揭膜。
臺農16號植株生長旺盛,平均株高79.5 cm,植株生長較松散,葉片綠色、有紫紅色彩帶,最長葉長82.4 cm、寬6.2 cm,葉緣無刺;花淺紫紅色;頂芽1個、長8~15 cm、重0.07~0.15 kg,吸芽2~4個。
臺農16號在貴州平塘縣中海拔地區種植3年,自花率為0,人工催花出花率為95.95%,出花一致、整齊,從催花至果實成熟需150~170 d,若果實生長期間氣溫較低,則成熟期稍長。
臺農16號果實呈長圓錐形,平均果形指數1.69,平均單果重1.15 kg,最大單果重1.45 kg,果眼淺、略突起,成熟時果皮黃綠色至黃色,果肉黃色、細嫩、多汁,果心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4%、總糖含量14.38%、可滴定酸0.5%、Vc含量24.15 mg/100g(表1),風味香甜。

表1 臺農16號在貴州平塘縣中海拔地區種植的果實性狀
2019年2月22日和2020年3月1日,最低氣溫過后回溫一段時間,揭開薄膜10 d后,根據劉榮光等[3-4]的方法調查寒害情況。從表2看出,2018年底至2019年初,由于間接性低溫天氣(最低氣溫―3.8℃)影響,盡管覆蓋薄膜進行防寒,仍然有部分植株寒害嚴重,平均級別為2.79,其中約1/8植株爛心無法恢復生產,約1/3植株寒害較為嚴重(3級小部分植株和4級寒害植株),回溫后生長緩慢,2019年6月底仍未達到催花要求,僅有約1/2植株(1級、2級和3級的部分植株)恢復生長,開花結果。2019年底至2020年初未出現極端低溫天氣,采用覆蓋薄膜防寒措施后,寒害平均級別為1.18,寒害不嚴重,對產量無影響。

表2 臺農16號在貴州平塘縣中海拔地區種植的寒害級別
起壟種植,壟高20 cm、壟寬120 cm、壟間距50 cm,為方便冬季防寒覆蓋及有利于節省材料和人工投入,壟面定植3行,株行距為40 cm×45 cm。根據種植密度,每株施有機肥0.5 kg、復合肥(N∶P∶K=17∶17∶17)10 g、磷肥30 g,每個壟面挖2條30 cm 深的施肥溝,施肥后澆透水,蓋上黑色地膜。選用高25~30 cm、粗壯、無病蟲害的大苗于3-4月定植,苗木定植在施肥溝兩側,定植后查苗補苗,發現缺株及時補植,發現倒株的及時扶正。
3.2.1 水分管理 根據當地天氣情況,若干旱,結合根外追肥定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促進苗木生長;若雨水較多,應及時進行排灌。
3.2.2 追肥 定植后40~60 d(植株發新根恢復生長后),每月葉面噴肥(1%尿素+2%復合肥+3%硫酸亞鐵+1%氨基酸水溶肥)3~4次。另外,2個月補充1次根際肥,趁下雨時每667 m2撒施尿素15~30 kg+硫酸鉀10~15 kg于根際周圍,催花前40 d停止施尿素,可噴2次2%磷酸二氫鉀促進葉片老熟。
3.3.1 催花 植株長勢達到催花條件時,根據生產需要進行催花,可用0.5%~1%炭化鈣溶液80~100 mL/株灌心,3 d后再灌第二次。
3.3.2 果實 采收前1~1.5個月用紙袋套果,不摘冠芽,或采取其他遮陰方式避免太陽光直射果面,以防發生日灼。
每年10月下旬,用竹條插地制作小拱棚,白色薄膜覆蓋,防寒過冬,次年2月下旬揭膜。
夏季鮮食果可在果實基部1/2~2/3小果變黃時開始采收,秋冬季鮮食果在果實基部2/3小果變黃時開始采收,果實品質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