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莎,肖華貴,張 超,楊 斌,王璐璐,唐 容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油料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
金沙縣地處烏蒙山與婁山山脈的交匯處,夾在烏江與赤水河間,總面積25.24萬hm2,無霜期長,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干濕季明顯,日照較少[1]。冬油菜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金沙縣常年種植面積1.205萬hm2,產量水平較高,但存在農藥化肥投入不科學的問題,不僅增加種植成本,又對環境造成污染[2-3]。為響應國家“化肥和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號召,提升油菜產業發展標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4-5],對冬油菜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進行大田試驗效果分析,以期為金沙縣油菜種植化肥農藥使用提供依據。
試驗在金沙縣巖孔街道(東經106.26,北緯27.56°)試驗點進行。巖孔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高達17~18℃,春季回暖(10℃)較早。試驗地為向陽平坦,排灌方便,肥力中上,無根腫病危害的稻田。
黔油28號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油料研究所提供。
試驗共設3個水平主處理,分別為機械淺耕撒播(A1)、機械淺耕條播(A2)、機械淺耕窩播(A3);5個副處理,分別為農戶習慣(B1)、優化方案(B2)、施肥不施藥(B3)、施藥不施肥(B4)、不施肥不施藥(B5)。
1.3.1 機械淺耕撒播(A1) 機械淺耕碎土后按種子400 g/667m2(每小區12 g)混合細泥土均勻撒播到小區廂面上。
1.3.2 機械淺耕條播(A2) 機械淺耕碎土后按小區4 m廂寬掏淺溝10行(行距40 cm),按種子400 g/667m2(每小區12 g)均勻條播到淺溝中。
1.3.3 機械淺耕窩播(A3) 機械淺耕碎土后,按小區4 m廂寬分10行(行距40 cm),按窩距20 cm每行打25窩,按種子400 g/667m2(每小區12 g)每窩均勻播種5~8粒。
1.3.4 農戶習慣(B1) 1)底肥。機械淺耕碎土后按NPK復合肥50 kg/667m2及硼肥1 kg(每小區復合肥1.5 kg及硼肥0.03 kg)底施后播種。2)追肥。按苗肥、臘肥、蕾薹肥用尿素進行追肥3次,其中苗肥:追尿素8 kg/667m2(每小區0.24 kg);3)臘肥。12月上中旬追尿素10 kg/667m2(每小區0.3 kg)。4) 蕾薹肥。1月中下旬,薹高10 cm追尿素5 kg/667m2(每小區0.15 kg)。5)農藥。防蟲3次防病1次,其中出苗后噴殺蟲劑1次防治跳蛺蟋蟀;苗期用吡蟲靈噴霧防治蚜蟲和菜青蟲1次;初花至盛花期,用菌核凈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菌核病1次;青莢期用吡蟲靈噴霧防治蚜蟲1次。
1.3.5 優化方案(B2) 1)底肥。機械淺耕碎土后按沃夫特NPKB油菜專用復合肥40 kg/667m2(每小區1.2 kg)底施后播種。2)提苗肥。油菜出苗后追尿素5 kg/667m2(每小區0.15 kg)。2)農藥。防蟲1次防病1次,其中初花至盛花期,用菌核凈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菌核病1次;青莢期用吡蟲靈噴霧防治蚜蟲1次。
1.3.6 施肥不施藥(B3) 1)底肥。機械淺耕碎土后按沃夫特NPKB油菜專用復合肥40 kg/667m2(每小區1.2 kg)底施后播種。2)提苗肥。油菜出苗后追尿素5 kg/667m2(每小區0.15 kg)。3)農藥。不施用。
1.3.7 施藥不施肥(B4) 1)底肥。不施。2)提苗肥。不施。3)農藥。防蟲3次防病1次,其中出苗后噴殺蟲劑1次防治跳蛺蟋蟀;苗期用吡蟲靈噴霧防治蚜蟲和菜青蟲1次;初花至盛花期,用菌核凈可濕性粉劑噴霧防治菌核病1次;青莢期用吡蟲靈噴霧防治蚜蟲1次。
1.3.8 不施肥不施藥(B5) 1)底肥。不施。2)提苗肥。不施。3)農藥。不施。
每小區面積20 m2(寬4 m×長5 m),周圍設保護行。10月7日收獲水稻,水稻秸稈全量粉碎還田,粉碎長度約10 cm。10月13日機械淺耕開溝起廂,廂寬2 m,溝寬0.4 m,溝深0.5 m。按小區4 m廂寬分10行(行距40 cm),按窩距20 cm每行打25窩,按種子400 g/667m2(每小區12 g)每窩均勻播種5~8粒。全田油菜植株70%~80%的角果色呈黃綠色至淡黃色,采用人工收割,晾曬6 d,成熟度達90%以上,選擇晴天脫粒。
油菜3葉期和成熟期各調查田間密度1次;成熟期進行經濟性狀考種,考種30株計平均值;按小區人工收獲曬干脫粒后測產。
由表1可見,A3組中,B1、B2、B3、B4和B5的實收密度順序為B4>B2>B3>B5>B1,B4密度最高,為30 667株/667m2;B1最小,為18 000株/667m2。A2組中,實收密度為B5> B3> B2>B4>B1,B5密度最高,為39 333株/667m2;B1密度最小,為21 333株/667m2。A1組中,實收密度為B4>B5>B3>B2>B1,B4密度最高,為38 667株/667m2,B1密度最小,為15 333株/667m2。據文獻報道,油菜密度過高和過低均影響收存,密度過高限制油菜的光合作用和營養不足,密度過低光合作用和營養利用率低,合理密度可充分利用光合作用和營養[6-9]。在機械淺耕撒播(A1)、機械淺耕條播(A2)、機械淺耕窩播(A3)3個播種方式中,優化方案管理模式的實收密度皆處于適中,說明優化方案管理模式的生長狀況較好。

表1 不同田間管理方式油菜實收密度株/667m2
由表2可見,A1、A2、A3組中,在B1、B2、B3、B4和B5田間管理方式下,株高、根頸粗、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主花序長度和主花序角果數總體呈逐步降低趨勢,B1、B2和B3田間管理方式下農藝性狀降低幅度較小,B4和B5田間管理方式下的農藝性狀降低幅度也較小。B1、B2、B3與B4、B5比較,各農藝性狀降低幅度較大,B1、B2和B3在株高、根頸粗、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主花序長度和主花序角果數無明顯差異,且B2處理模式下主花序長度和角果數最高。因此,采用B2處理可使油菜的生長性指標略有提高。
由表3可見,A1、A2、A3組中,B1、B2、B3、B4和B5處理組千粒重相差較小,A3、A2組中B2處理組千粒重略高于B1、B3、B4和B5處理組。A1、A2、A3處理組的單株有效角果和角粒數整體分2個區間,B1、B2、B3處理組高于B4和B5處理組;角粒數中,A3、A2組B2處理最高,A1組B2處理與最高的B1處理差異不大。因此,優化方案油菜的產量構成因子略有提高,化肥農藥減施后,油菜的產量構成因子略有提高。

表3 不同田間管理方式油菜產量的構成因子
由表4可見,A1、A2、A3組的小區產量為B2>B1> B3> B4> B5,B2處理組為最高,分別為4.75 kg、4.60 kg、4.62 kg。與小區產量相同,A3、A2、A1組的產量為B2> B1> B3> B4> B5,B2處理組為最高,分別為125.22 kg、129.44 kg、122.41 kg。表明,優化方案模式下產量有所提高,說明在合理的化肥農藥減施優化后油菜產量有小幅提高。

表4 不同田間管理方式油菜產量 kg
由表5可見,優化模式能有效減少化肥和農藥的投入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優化模式總成本投入為355.25元/667m2,較習慣模式減少99.5元/667m2,其原因主要是肥料施用量和施用次數均低于習慣模式,從而減少人工勞務費投入。優化模式在化肥和農藥減施的情況下,油菜籽產值與習慣施肥相比略有增加;優化模式凈收益為291.95元/667m2,高于習慣施肥141.7元/667m2,實現節本增收。優化模式產投比為1.82,明顯高于習慣模式。

表5 化肥農藥減施油菜經濟效益
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是冬油菜高產穩產的重要保障,科學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可以達到油菜增產穩產的目標[10-11]。與農戶傳統種植施肥習慣相比,優化模式種植下,油菜產量有所增加,實現凈收益增加141.7元/667m2。合理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可達到減肥減藥增效的效果,提高肥料和農藥的利用效率,為實現金沙縣冬油菜減肥減藥輕簡化種植提供了一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