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剛
(銅仁市農業農村局/銅仁市茶葉行業協會, 貴州 銅仁 554300)
銅仁市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貴州茶樹的原產地之一。自2007年以來,銅仁開始大力發展茶產業,截止2019年底,茶園總面積已達12.6萬hm2,茶產業已發展成為銅仁市農業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之一。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農業生產影響,茶葉生產加工存在茶葉清潔化標準化加工技術落后、茶葉產品產量較低、品質不優、茶葉產品質量標準不統一、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障、企業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銅仁市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國內外相關學者及技術人員多年研究表明,清潔化生產是“通過產品設計、原料選擇、工藝改革、生產過程管理和物料內部循環利用等環節的科學化與合理化,使企業生產最終產生的污染物最少”的工業生產方法和管理思路[1],對于提高茶葉的品質和安全性,促進茶葉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3]。為此,自2015年開始,銅仁市大力推行茶葉清潔化標準化加工技術,旨在規范梵凈山茶生產加工、降低生產環節成本、保障茶葉質量安全、確保產品質量安全、提高茶產業效益,做大做強做優全市茶產業。經過連續幾年的研究及生產實踐,現將梵凈山茶清潔化標準化加工關鍵技術歸納總結如下,供茶葉企業生產加工參考。
攤青→殺青→攤涼→揉捻→解塊→初烘→攤涼→做形→攤涼→搓團提毫→足干→攤涼→分級歸類。
攤青→殺青→攤涼→揉捻→解塊→初烘→攤涼→做形→足干→攤涼→分級歸類。
選擇福鼎大白茶、浙農113等國家級茶樹良種鮮葉作為梵凈山茶生產原料,原料要求為嫩、勻、鮮、凈的茶樹鮮葉,無機械損傷和劣變葉、無夾雜物。
采茶人員采茶前須洗凈雙手,保持衣冠整潔;采摘人員須按茶青等級要求采摘,保持茶青鮮葉新鮮、勻凈和完整,嚴禁將茶籽、茶花以及其他非茶類物質等帶入鮮葉中;盛裝茶青鮮葉的器具應保持干凈、透氣,提倡使用竹制或藤制的竹筐、竹簍等器具盛裝,禁止使用塑料盆、塑料袋等不透氣、不符合清潔化生產要求的器具盛裝茶青;茶青鮮葉在盛裝及運輸中應輕放、輕壓,避免機械損傷,運輸過程中不得日曬雨淋,不得與有異味、有毒物品混運;茶青鮮葉采摘后及時運輸至茶葉加工廠,均勻薄攤于茶青攤青間內,嚴禁堆積。
梵凈山茶加工廠選址應遠離工業區,遠離三廢排放的企業、垃圾場、畜牧場等場所,所處的大氣環境不低于《GB 3095—2012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規定的三級標準要求,加工廠的加工區、辦公區、生活區應有間隔并嚴格區分。廠區內道路、地面應保持衛生清潔,建筑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消防法》等相關規定。茶葉加工廠應設立鮮葉攤放間、鮮葉加工車間、干茶揀剔包裝車間、成品茶保鮮冷藏室等。加工車間需配有洗手間、更衣間等設施,嚴禁在車間內吸煙和隨地吐痰,非工作人員嚴禁進入車間。茶葉加工人員制茶時應著工作服,在制茶過程中雙手不可接觸不衛生物品,茶葉制作過程中要實現全程不落地生產。
梵凈山茶加工機械設備應選用不銹鋼等對人體無害的材料,避免使用鉛制部件,限制使用鐵制部件。加工機械應完全實現能源清潔化,提倡選用電能、天然氣及生物顆粒燃燒劑等清潔化茶葉加工設備,不提倡使用柴、煤等非清潔化茶葉加工設備;提倡茶葉企業引進振動集葉裝置,將理條、整形干燥機械組成生產線,減少人為手工觸摸茶葉制品。
2.5.1 梵凈山卷曲形綠茶
1) 攤青。鮮葉堆厚2~5 cm攤放于清潔衛生、設施齊全的貯青間或貯青槽晾曬5~8 h;雨、露水葉可用脫水機減少表面水后薄攤,通微風。攤放至芽葉萎軟、色澤暗綠、略顯清香為適度。
2) 殺青。滾筒連續殺青機開機空轉預熱15~30 min,待筒內溫度升至140~160℃,用手背伸入進葉端口有灼手感時均勻投葉。投葉量應穩定,火溫均勻。殺青葉含水量(63±2)%,葉色暗綠,葉質變軟,手捏成團,稍有彈性,無生青、焦邊、爆點,有清香為適度。
3) 攤涼。殺青葉厚2~3 cm均勻薄攤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15~25 min。
4) 揉捻。揉捻選用揉捻機,裝葉量以自然裝滿揉桶為宜,采用空揉5~7 min、輕揉5~8 min、空揉1~3 min的揉捻方式。要求葉質變軟,有黏手感,手握成團而不彈散,少量茶汁外溢,成條率80%以上。
5) 解塊。選用茶葉解塊機及時解散揉捻葉中團塊。
6) 初烘。選用碧螺春烘干機或鏈板烘干機,進風口溫度90~110℃,葉色轉暗,條索收緊,茶條略刺手為宜。
7) 攤涼。茶坯均勻攤放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攤涼25~30 min。
8) 做形。選用曲毫機,溫度70~90℃,整形時間為40~50 min,前30 min用大幅,后10~20 min調到小幅;茶條卷曲,毫毛較顯,略有刺手感時為適宜。
9) 攤涼。做形葉均勻薄攤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15~25 min,用10目篩割碎末。
10) 搓團提毫。經攤涼的做形葉,投入五斗烘干機中,烘干機進口風溫70~75℃,每斗投葉量1.0 kg,搓團力量稍輕,將適當數量茶團握于兩手心,沿同一方向回搓茶團,反復10~15 min至毫毛顯露、茶條刺手為止,9成干時下機。
11) 足干。選用烘干機,進口風溫70~90℃,攤葉厚度2~4 cm,手捻8~10 min茶葉成粉末時為適宜。
12) 攤涼。足干后的茶坯均勻攤放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攤涼20~25 min,茶坯完全冷卻后進行分級歸類。
2.5.2 梵凈山顆粒形綠茶 其加工建議使用的加工機械為6CST-40、80型殺青機,6CR-40、55型揉捻機,6CHB-6型烘干機,6CCGQ-50型雙鍋曲毫機等。
1) 攤青。攤放時間6~8 h,其他要求與梵凈山卷曲形綠茶相同。
2) 殺青。與梵凈山卷曲形綠茶相同。
3) 攤涼。殺青后及時攤涼,攤放厚2~5 cm均勻薄攤于干凈的盛茶用具10~15 min。要求殺青葉快速冷卻至室溫,無渥黃或紅變現象,葉質柔軟,光澤變暗,手握有濕感,不黏手。
4) 揉捻。設置揉捻機45~50 r/min旋轉15~20 min,全程不加壓,待茶葉均勻成條無斷碎時即可下機。
5) 解塊。與梵凈山卷曲形綠茶相同。
6) 初烘。烘干機溫度設定80~100℃烘干10~15 min。要求烘勻、烘透,葉象由嫩綠轉墨綠,手握不刺手。
7) 攤涼。初烘葉厚5~10 cm均勻薄攤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15~25 min。
8) 做形。選用雙鍋曲毫炒干機,鍋溫80~100℃,投葉量每鍋4~6 kg,溫度先低后高,時間40~45 min。茶葉初步成形后及時下鍋攤涼,將2鍋并入1鍋繼續在曲毫機中造形50~60 min,溫度60~80℃。茶葉達到圓潤、緊結、7.5成干時下鍋攤涼。
9) 足干。選用烘干機溫度60~100℃烘干40~60 min,含水量在6.5%~7.5%時下鍋攤涼。要求烘勻、烘透、烘香、保綠。
10) 攤涼。茶坯厚5~10 cm均勻薄攤于干凈的盛茶用具中20~25 min,茶坯完全冷卻后進行分級歸類。
梵凈山茶包裝紙應符合《GB 4806.8—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接觸用紙和紙板材料及制品》的規定,包裝材料與標簽應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包裝茶葉時應盡量選用機械包裝,避免手直接接觸茶葉;梵凈山茶的貯藏應按照入庫先后、生產日期、批號分別存放,禁止將不同生產日期的產品混放,定期對貯藏庫采用干燥、低溫、密閉與通風、紫外線等方法消毒,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品及有潛在危害的物品,建立嚴格的倉庫管理記錄檔案,詳細記載進入、搬出茶葉的種類、數量和時間;梵凈山茶的運輸,在運輸之前先將運輸工具清掃干凈,必
要時進行滅菌消毒,禁止混裝有污染或有潛在污染的化學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