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 超,劉寒笑,王 瑤,田何鑫晨,馮天璞,張寶剛
(錦州醫科大學 藥學院,遼寧 錦州121001)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滿足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對中藥材的需要,我國各地大力發展中藥材人工種植,至目前栽培中藥材種類占我國應用中藥材總類的20%,生產量占中藥材供應總量的70%以上[1],基本滿足了臨床用藥的需求。但人工種植的中藥材受氣候、土壤、栽培、農藥等諸多因素影響,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2],成為制約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瓶頸。其實按“適地、規范”等原則人工種植的中藥材與天然野生的中藥材在藥性上并無較大區別,只有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異[3]。為此,筆者對中藥材種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歸納,對如何提高種植中藥材的質量提出了對策,以期為提高人工種植中藥材質量提供參考。
中藥材自古以來就講究道地性,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在特定地域通過特定種植方式所生產的藥材,其來自特定產區,質量優良,療效顯著,生產歷史悠久,栽培和加工技術精細,現已成優質藥材的代名詞。如浙江的貝母,寧夏的枸杞,甘肅的當歸,四川的黃連、附子,河南懷慶的牛膝、地黃、山藥、菊花等,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中藥材品種。近年來,因某些中藥材供不應求,在利益的驅使下各地大搞異地種植,而土壤、氣候等諸多因素的改變,使生產的中藥材質量會受到較大影響,療效會大打折扣。如湖北曾引種內蒙黃芪,因湖北不具備內蒙富硒土壤和氣候條件,其生產的黃芪質量低劣,療效差。
我國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設發展較慢,標準化、規模化基地較少,管理不夠規范,究其原因是缺少統一的規劃[4]。目前,中藥材種植者大多為零散農戶,小農經濟模式占主導地位,無法形成產品優勢,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不足以支撐中藥材產業的發展。
中藥材種植者大多為農民,科技水平不高,田間管理不到位,化肥、農藥廣泛濫用,造成中藥材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中藥材質量。而且采收不規范,一些藥農違反采收規律,盲目采收,嚴重影響中藥材有效成分含量。良種繁育水平較低,普遍以自繁、自育和自用為主,良種藥材的推廣率不高,僅為10%左右[1],苗種質量欠佳,直接導致生產的藥材質量不佳。機械化程度低,施肥、噴藥、灌溉、采收等操作依然依賴傳統經驗。對藥材生物學特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
我國藥用植物種類繁多,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全球性物種滅絕加劇,那些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經濟價值的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更大。當前我國對一些稀有的珍貴藥材資源重視度不夠,尤其對一些珍貴的野生中藥材存在過度挖掘的現象,很多藥材資源都已遭到破壞,中藥材資源的保存具有落后性。這些寶貴的野生中藥材資源一旦消失,將是我國中藥庫的重大損失。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培植和優化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實現統籌管理,實施中藥材的區域布局和規模化種植。政府制定相關保護和扶持政策,不斷完善中藥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尤其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促進中藥企業擴大規模,更新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塑造種植中藥材知名品牌。同時提高農民種植藥材和管理藥材的積極性,增加就業機會,發展一批專業村和種植大戶,加強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的協作,使種植、加工和銷售有效銜接,組成一條十分完整的產業鏈,使中藥材種植業形成良性循環,促進中藥材市場的發展。
注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加強高校、科研院所中藥相關專業人才體系建設,運用重大項目平臺,將建設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加強對中藥材種植人員的培訓,通過聘請專家授課、遠程授課、田間地頭培訓等方式,或者組織各種培訓班,使他們拓寬視野,接受新觀念,學習經驗,提高其專業技術能力,解決其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要增強科技興藥的發展意識,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成立專門的科研院所,深入開展中藥材種植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提高種植技術。引進、研發優良品種,并積極推廣,大力支持中藥材的育種,鼓勵基地、藥農示范優良品種。強化和規范中藥材產地的選擇和生態評價,加強GAP基地建設,加大中藥材種植基地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指導,在符合GAP發展要求的前提下,不斷加強生物研究,開展品質創新化研制,制定嚴格的安全生產標準。大力開展對藥農無公害栽培技術的培訓,少施化肥和農藥,采用農家肥和生物農藥、生物菌肥等取代化學肥料。在病蟲害防治上可采取白僵菌、蘇云金桿菌、殺鈴脲、苦參堿等生物殺菌劑和殺蟲劑,最終生產出無公害道地藥材。
野生中藥材與其他自然資源一樣,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過分開發利用,濫采濫伐,將使野生中藥材物種逐漸減少,破壞生物多樣性。因此,需采取相關措施,加強對野生中藥材的保護。一是加強立法,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使保護與利用野生藥材資源有法可依。二是建立野生資源保護區,尤其針對重點物種和瀕臨滅絕的物種,進行全面的野生資源普查,建立保護檔案,建立野生資源保護區。三是加強對野生資源的采伐和生產經營的管理,實施科學采集、邊采邊育、撫育更新、劃片輪采的管理辦法,對野生資源的生產經營單位要嚴格管理、有效控制,以促進資源的恢復。
中藥材生態種植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科學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中藥材栽培模式[5],既可增加用藥的安全性,又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中藥材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中藥材生態種植主要有以下2種方式。一是仿野生種植。中藥材仿野生栽培技術既利用了集約栽培的規模化生產優勢,又發揮了中藥材野外生長的良好特性,如天山雪蓮、冬蟲夏草、肉蓯蓉等這些名貴藥材較適合仿野生栽培方式進行。二是生態種植。按質量和生態優先原則種植中藥材,主要是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如采取生物防治種植中藥材的病蟲害,降低藥材農藥殘留;施用有機肥料解決因長期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結和重金屬超標問題,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