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軍
(烏蘭烏蘇農業氣象試驗站,新疆 沙灣 832199)
隨著氣象服務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觀測自動化、預報智能化、服務智慧化考驗著基層業務人員對業務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面對飛速發展的觀測新裝備、變化較快的業務流程和規章制度,以及多樣性的服務需求,新疆自治區氣象局基礎業務能力的短板和面臨的挑戰越顯突出:業務規章制度落實不到位、基礎業務質量不高、基層業務人員應對業務改革適應能力不足、科技創新對基礎業務支撐能力不夠、信息網絡安全核心技術未掌握在自己手中等。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有效解決上述突出問題,新疆自治區氣象局針對基礎業務確立了“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的發展目標,在氣象部門開展了“基礎業務提升年”活動。現以新疆自治區農八師基層氣象臺站為例,將此活動中該氣象臺站制定的工作方案、任務和實施的具體措施進行介紹,為持續推進新疆自治區氣象現代化高水平建設,更好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利氣象保障。
一是信息中心通過培訓、交流、下地州調研等方式,加強與基層業務人員的溝通和聯系,提升通信傳輸業務保障能力,必須做好核心業務用電保障和網絡安全防護,一年至少開展2次以上停電和網絡安全應急演練,熟悉故障處理流程,堅決杜絕大范圍和1 h以上的系統性故障影響全疆數據傳輸及時率。
二是信息中心每小時對上一時次國家級臺站傳輸及時率進行通報,每日對其他站點,前一日傳輸及時率進行通報;每月做1次與中國氣象局信息中心統計的傳輸及時率的對比分析,查找造成差異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整改,將分析和整改情況上報觀網處。
三是在各國家級臺站設置2 min未上傳數據即向值班人員手機發送短信提醒功能;基層臺站針對短信提醒和氣象信息中心的通報,及時進行處理,出現站點缺報的地州每日上報1次缺報原因和處理情況的匯總分析。
四是基層臺站值班室自動站設備、輔助設備、生活供電必須分開;不符合業務運行要求(連續供電時間≥6 h)的UPS設備必須立刻更換;業務計算機必須滿足最低配置,低于業務所需標準的計算機必須立刻更換,以保障觀測業務軟件的正常運行,并不定期開展停電應急演練。
一是氣象技術裝備保障中心做好全部觀測設備運行狀況監控,發現設備故障,及時反饋;每日發布《全疆氣象裝備監控日報》,對于超過維修時限仍未恢復正常的,應督促臺站處理或向上級管理部門反映。結合視頻監控、手機視頻、電話等方式經常性檢查業務規范和規章制度是否執行到位。
二是對全疆所有站點進行全面梳理,篩選出質量差的站點,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制定解決方案(增強信號、設備改造升級、遷站等),并在年內督促落實。對于因特殊情況、非人為原因造成數據中斷或影響業務質量的,積極與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對接,爭取暫停或停止考核。
三是由觀網處制定周維護內容,臺站每周固定開展觀測場地、氣象業務設備、支撐保障設備和觀測設備周維護,并以視頻方式報送。同時,進一步加強裝備中心省級儲備的分散備件品種管理和儲備(重點是新型觀測設備),繼續完善新疆氣象裝備動態管理系統,逐步實現氣象裝備的全動態化管理,確保儀器物資備件供應順暢,維護維修保障到位。
四是制定檢定工作考核管理辦法(試行),定期組織區局檢定所和廠家技術人員對4個檢定分中心進行業務檢查、技術指導和工作交流,對檢定的傳感器進行不定期抽檢,根據檢查、抽檢結果,進行業務考核評比。
一是信息中心加強網絡安全監控,若發現被攻擊的地址每周通報,如未及時整改的單位連續通報。每年開展至少2次網絡安全檢查,由被檢單位網絡安全員及專家組成的檢查組通過交叉互查、現場查驗、交流座談等方式,重點檢查各單位對各類網絡設備及配置的管理情況,是否按照觀網處和信息中心下發的關閉高危端口、修改弱密碼等相關要求執行,是否堅決執行內外網隔離等,提升各單位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水平。同時,各單位每年至少開展1次網絡安全應急演練;收集網絡安全培訓課件、培訓視頻,通過遠程和現場開展培訓;采取地州網絡安全員來區局信息中心學習掛職、區局網絡安全員去地州下沉交流等方式共同提升各單位網絡安全基礎業務能力。
二是持續推進信息系統集約化,對已有和新建信息系統開展集約化評估和二級以上定級評估,組織推進網絡安全等級保護2.0標準合規性工作。同時,按照國家站、天氣站、區域站、高空站、雷達站、水汽站、雷電站、自動土壤水分站、農試站、科學試驗站等站點類別分類管理,隨時掌握和更新各類站點信息,確保所有站網信息完整、準確,所有自動站資料全部上傳至區局信息中心并入庫。
三是信息中心統一基礎數據環境。做好核心業務與大數據平臺的融合和對接,基于天鏡系統開展各業務數據全流程監控質控和自動化運維,正常保障全疆氣象資料的正常收發和提供應用;當資料應用單位發現資料不能正常使用時應第一時間通知信息中心值班員解決,若長時間未得到解決應及時反饋上級業務主管部門。
一是通過舉辦觀測業務培訓班、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培訓班和全疆氣象行業縣級綜合氣象業務職業技能競賽等方式,培養裝備中心、信息中心、基層臺站的業務骨干;業務培訓中要充分發揮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傳、幫、帶”作用,在業務理論、報文編制、工作流程、應急處置等方面進行專項培訓并考核,提升個人的業務技能。
二是加強裝備保障培訓力度。基層臺站每年抽調縣站的裝備保障人員(每站至少2人以上)參加保障中心建站、升級、維護、維修等工作;因地制宜建設實訓場所,每年年初制定培訓計劃,在汛期前完成對縣站的裝備保障人員分批輪訓和考核,培訓情況和考核結果報觀網處備案;不定期進行現場實踐操作和故障排除能力的抽查,激勵高工、技術骨干帶動年輕同志愿意學、愿意干、愿意想,積極解決臺站裝備保障重點、難點問題。對保障能力特別突出者,作為裝備保障骨干重點培養對象,在培訓、學習、交流時給予優先考慮。
氣象服務中心確保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穩定、安全運行,確保全疆預警信息發布準確率達到100%。制定預警信息發布專項整治方案,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定期組織預警信息發布技術培訓,利用信息技術對全疆預警信息發布準確性進行把關。基層臺站必須嚴格執行預警信息發布編輯、校對、審核、簽發流程,最少由2~3人全程參與完成預警信息發布工作,嚴禁預警信息發布僅由一人操作完成。各單位要常態化開展預警信息發布制度執行情況檢查,加大處罰力度,責任到人。
提升農田小氣候觀測站、作物實景觀測站監測數據管理,實現為農服務監測數據與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對接。同時,依托多種形式開展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實現智慧農業氣象業務系統和手機客戶端與國家級系統對接,不斷提升“直通式”服務覆蓋率,提升智慧農業氣象服務能力。
推進氣象觀測質量管理體系常態化業務運行,利用體系內審機制替代現有業務檢查機制。重點抓各項規章制度、規范規定的執行情況,并對內審中發現的問題逐一落實整改。通過體系文件修訂,對現行業務再“體檢”,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強化觀測過程監管、提高數據質量。同時,各業務職能處室常態化開展業務督導,每月掌握基礎業務質量情況,開展不定期業務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協調、解決基層基礎業務中出現的問題、難點,督促落實基層業務提升相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