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松 ,余永富,余德會,唐秀俊, *,李登江,黃青青
(1.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雷山 557199;2.貴州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自然教育是指在自然中學習體驗關于自然的知識和規律,引導和培養人們認知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觀,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結,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自然教育旨在推動全社會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崇高風尚,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自然保護區內開展自然教育,具有基礎條件好、社會公益性強、綜合效益明顯的優勢,是發揮自然保護區多種社會功能的重要形式[2]。2019年11月,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被授予第二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后,始終堅持以“推進自然教育、共筑生態文明”為主題,全力推動自然教育事業發展,在進一步傳播森林美景、推動社會了解森林、關注森林、欣賞森林美景,提高森林美景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結合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實際分析其開展自然教育的優劣勢,提出開展自然教育的對策,為推進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事業發展,以及類似地區開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雷公山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腹部,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地理坐標為108°09′~108°22′E,26°15′~26°22′N,總面積47 300 hm2。區內最高海拔2 178.8 m,最低海拔650 m,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保護區全年太陽總輻射值3 642.5 ~3 726.3 MJ/m2,最冷月(1月)平均溫在山頂為-0.8℃,山麓為4~6℃,最熱月(7月)在山頂為17.6℃,山麓為23~25.5℃,年平均溫度在山頂為9.2℃,山麓為14.7~16.3℃。境內氣候的垂直差異和坡向差異顯著,年平均氣溫直減率為0.46℃/100m。年降雨量1 300 ~1 600 mm。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東部偏濕性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山頂苔蘚矮林等,由于雷公山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類型多樣,自然景觀四季各異,景色秀美,是開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場所。
保護區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且屬于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氣候特點。同時交通條件便利,雷公山主峰距離黔東南州府凱里市僅45 km,距雷山縣城24 km,距西江千戶苗寨30 km,凱雷高速公路直達雷公山腳。此外,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貴州黔東南苗嶺國家地質公園3個國字號重疊坐落其中。
保護區位于云貴高原向湖廣盆地過度的東南斜坡一、二階梯上,相對高差大于1 500 m,海拔落差大。區內氣候宜人,自然景象宏偉壯觀,景色優美,奇特秀麗,分布有雷公山頂、響水巖瀑布、四道瀑、姊妹巖、老鷹巖、高巖大峽谷、烏芒瀑布、冷竹山、大、小雷公坪、獅子望月、小丹江、石灰河等自然景觀。2017年12月,中國綠色時報年度峰會上雷公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被授予2017首屆“中國最美森林”。此外,西江千戶苗寨、烏東苗寨、格頭苗寨、雀鳥苗寨、陡寨苗寨等傳統苗族村寨人文景點眾多,共同為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創造了地域特色。
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92.34%,是以保護臺灣杉(禿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旅游資源)、具有綜合經營效益的中亞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3]。根據《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及有關文獻資料記載[3-5],區內已鑒定的各類生物種類5 149種,其中,動物2 293種,高等植物2 593種,大型真菌263種;列入國家Ⅰ、Ⅱ級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為37種和25種。豐富的生物資源為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提供了科普教育載體。
雷公山地區原住民主要以苗族為主,其中苗族群眾占98%以上,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其歷次遷徙中不斷演變發展,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和豐富多彩的農耕、飲食、婚嫁、節慶、娛樂、藝術、語言、服飾等民俗文化。苗族群眾常年與山為伴,與林為友,形成了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獨特生態文化,這些民俗文化和樸素的生態文化為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增添了濃厚的民族色彩。
保護區現建有自然教育科普展示館、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野生動物臨時收容救護點、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野生動物園、珍稀植物園、珍稀瀕危極小種群拯救中心、植物組培室、生態監測教育系統等基礎設施。此外,區內豐富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為打造戶外觀鳥徑、觀景徑、動植植物科普徑、防火宣傳教育徑、互動體驗徑、人文景觀徑等自然教育徑提供了支撐,為建立集自然體驗、自然觀察、自然解說、休閑游憩、科普宣傳于一體的自然教育基地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保護區管理局現有在崗人員68人,其中,林業工程應用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7人,工程師27人,助理工程師17人;碩士2人、本科37人,專科9人,中專2人。上述人員均為林業相關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專業功底,加之多年從事保護區管理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具有較強的綜合管理能力,只需通過針對性的培訓學習,即可勝任自然教育相關工作,能夠為開展自然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保護區雖然分布著眾多自然景點,但比較分散,加之沒有對各景點按照交通線路、自然教育活動類別等進行科學規劃設計和適度修整,如區內的高巖大峽谷、四道瀑都是探秘峽谷、瀑布的景點,但兩者不僅分散,而且缺少必要的旅游便道,道路崎嶇難行,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一般游客難以到達。相對分散的自然景點為自然教育路徑的規劃設計增加了難度。
自然教育徑是以觀察、體驗、教育為主要目的,結合一定的設施,供體驗者了解和學習自然的步道、小道等路徑[1]。保護區具有打造各類自然教育徑的良好基礎設施,但受工作經費、法律法規及政策等因素制約,目前僅建成一條從雷公山腰到雷公山頂沿途懸掛介紹植物科普知識的自然教育徑,類型單一,缺乏必要的自然教育標識牌、綜合信息導覽牌、互動體驗裝置等自然教育設施。
自然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以自然為師的新型教育形式,系統完善自然教育課程是保證自然教育效果的關鍵[6]。保護區雖然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雷公山景觀昆蟲》《雷公山禿杉研究》等專著,但未將其內容提煉成普通大眾感興趣且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教材課程。因此,盡快開發既具備大眾科普性,又富有雷公山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課程十分必要。
自然解說員、志愿者及專家團隊是自然教育基地建設、運營及管理必不可少的人才保障[1]。目前,保護區負責自然教育日常工作的是科技科的3名職工,均屬于兼職人員,除承擔科普宣傳接待任務外,其余時間從事其他工作,且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未取得自然解說員等相應資格。建立一定數量的專業專職人才隊伍,是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項工作。
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和原生態的苗族生態文化是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的特色教育資源。但目前主要以生態觀光和常規性科普教育形式為主,而對雷山髭蟾、禿杉等雷公山珍稀特有野生動植物以及“苗疆圣地”傳統古老、原汁原味的苗族生態文化品牌等特色教育資源開發挖掘和打造不足,獨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尚未形成。另外,雷公山仍有部分絢麗多彩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分布在核心區、緩沖區范圍,因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有所規定,涉及核心區、緩沖區內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不具備作為打造自然教育徑的政策條件,目前僅能通過制作視頻、照片等宣傳資料供公眾領略這些區域的美景。
對保護區內所有景點、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應急資源、經濟條件、道路、餐飲住宿、通訊設施等進行全面深入調查,全面摸清家底。對哪些區域適合開展科普宣傳,哪些區域適合開展自然體驗,哪些區域適合開展休閑游憩,哪些區域適合開展互動交流,哪些區域適合開展戶外探險,哪些區域具備開展室內教育等進行全面盤點評價,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數據準。在此基礎上,篩選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好、生態系統健康、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景觀優美且符合開展自然教育活動的區域,為打造精品自然教育基地和特色自然教育徑、開發特色教育課程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發展自然教育必須牢固樹立“保護優先,規劃先行”理念,應組織有關專家團隊對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活動進行綜合評價和科學規劃。綜合評價方面,科學布設場所和路徑,在符合保護區總體規劃基本前提下,自然教育場所選擇、自然教育徑打造,應結合區內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經濟條件等情況,綜合考慮經濟、交通、氣候、季節、通訊、餐飲、住宿、民俗及受眾年齡等因素。科學規劃方面,因地制宜打造多類型自然教育徑。根據區內森林植被類型、自然景觀分布、野生動物分布特點以及民族文化特色等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打造觀鳥徑、植物科普徑、動物科普徑、民族風情體驗徑、戶外體驗徑、野外探險徑等。通過各類自然教育徑的打造,不斷推動保護區自然體驗、自然觀察、自然解說、休閑游憩、科普宣傳一體化建設。
一是加大同自然教育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等交流合作,充分借鑒其經驗成果,積極開發獨具雷公山特色的觀察型、動手參與型、體驗型、創意創作型、自然游戲型等各類品牌課程。科學編寫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防火、森林攝影、森林游憩、禿杉、雷山髭蟾、黑熊、雷公山杜鵑等特色生態文化教育品牌教材,以及雷公山區苗族文化、苗族習俗等特色民族文化教育品牌教材。二是加大同全國自然教育總校的交流合作。通過定期向總校匯報工作、邀請總校有關領導到保護區現場指導工作等方式,尋求總校的幫助和指導,推動保護區自然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自然解說員、科普宣傳員、自然導師、志愿者隊伍、服務隊伍等方面的組織培訓和人才培養,動員和鼓勵干部職工和志愿者積極投身到自然教育事業,全面提升自然教育工作的服務能力水平。二是積極開展自然教育專業人才認證,努力在全局干部職工當中培養3名以上專業專職人才隊伍,以滿足自然教育專業人才需求。三是加強自然教育理論研究類人才培養,推動自然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
在自然教育活動方案設計中,應對安全生產進行科學評估,對活動場地進行全面排查,及時消除潛在安全隱患,確保自然教育活動安全進行。應積極制定應急預案等各項安保措施,確保安全事故發生后,能第一時間科學處理,將損失降到最低。此外,加強對參加自然教育活動人員的安全常識教育,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安全事故。
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生態教育系統、LED顯示屏、廣播、宣傳欄等全媒體形式,加大對雷公山自然教育特色資源、精品課程、特色教材的宣傳和推介,大力宣傳保護區自然教育工作,努力講好大自然的故事,唱響保護區的好聲音,不斷提升保護區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自然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是實現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有效途徑,是推動城鄉交流、促進林區振興發展的新舉措。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自2019年被授予第二批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基地以來,探索開展自
然教育工作,但受條件限制,僅開展了科普宣傳、接待學生教育實習等活動,受眾面較窄、規模小。保護區開展自然教育目前在編制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自然教育人才隊伍培養、特色課程開發和品牌打造等方面還存在短板。下一步,保護區應緊密圍繞自然教育建設發展目標,保護好、發揮好、發展好雷公山豐富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兩大特色優勢,加快自然教育建設步伐,著力在統籌規劃、基地建設、路徑設計、服務能力、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特色課程開發、特色品牌創建、宣傳教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努力將雷公山自然保護區打造成為有規劃、有標準、有平臺、有特色、有品牌、有成效的自然教育特色樣板,以自然教育為契機,推動雷公山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