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哲
(陜西秦豐農業營銷網絡有限公司, 陜西 西安 712100)
陜西是農業科技大省,特別是在品種選育推廣方面享譽全國,曾以科研單位眾多,技術力量雄厚,種質資源豐富,學科門類齊全,專業配套享譽全國,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1]。選育的小麥品種碧瑪一號、小偃6號、豐產三號成為全國小麥主產區的主栽品種,在全國三次大的糧食增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油菜雜交種育種達世界領先水平,秦油3號和秦油7號曾占據全國1/3市場[2]。經濟作物秦椒系列、戶太8號葡萄、西農8號西瓜、秦冠蘋果等也發揮了助推農業產業發展的作用。隨著種業進入市場化和商業化時代,陜西種業發展較為緩慢,企業規模較小、科研投入有限等問題日益凸顯。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業發展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為促進陜西種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對陜西種業現狀和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
1.1.1 小麥 新中國成立后,陜西先后育成了碧瑪一號、矮豐三號、小偃6號等品種,并成為全國小麥主產區當家品種。全國推廣面積達666.7萬hm2以上的小麥品種6個中,陜西育成的有4個。全國黃淮流域6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中,有4次使用陜西所育品種。另外,西農979成為黃淮海地區冬小麥主栽品種,年推廣面積近66.67萬 hm2。2018年“楊凌小麥品種聯合展示”觀摩活動上,西農511、小偃23、西農109 小麥品種現場簽訂了品種權轉讓合同,其中西農511簽約金額455萬元,創陜西省小麥品種交易金額歷史新高。目前,陜西省小麥種植面積前20名的品種中,陜西自主培育品種占總種植面積的85%。
1.1.2 玉米 隨著雜交種在玉米生產上的廣泛應用,雜交種種子需求量日益增大。陜西選育的陜單9號、戶單1號、戶單4號、陜單886、陜單609、榆單9號、秦龍14、秦龍18等品種已成為陜西省春夏主栽品種。
1.1.3 油菜 20世紀80年代,陜西率先育成了世界首個甘藍型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油菜品種秦油二號,為我國油菜增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2006年,高油雙低優質油菜雜交品種秦優7號通過省級鑒定,其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國內領先,繁育技術和推廣應用達國際領先水平,成為繼秦油二號后油菜育種領域又一重大成果。秦優7號和秦優10號成為黃淮區及長江中下游油菜主產區的主栽品種和國家試驗的對照品種,并獲準在四川省17個縣區種植,是目前全國適種區域最廣、年推廣面積最大的雙低優質油菜雜交品種。截至2015年,累計推廣雜交油菜1 573.33 萬hm2,新增產值150億元以上。
1.1.4 經濟作物 陜西一直重視發展創匯蔬菜,其中辣椒是陜西名菜之一,被稱為“秦椒”。陜西先后育成秦了椒8812、8819,西紅柿品種毛粉802、金冠系列,大白菜秦白系列。在水果品種方面,培育了秦冠、瑞陽、瑞雪蘋果,秦美獼猴桃、戶太8號葡萄等水果新品種。
陜西目前擁有育種單位40余個,高級研究人員350余人,其中科研院所育種單位2個,研究人員180余人;市級農科所育種單位10個,專業人員80余人。已育成審定農作物品種821個[3],其中小麥品種180個,玉米品種186個,油菜品種53個,其他農作物品種402個;推出各類農作物品種249個,收集、整理各類種質資源3.5萬份以上。另外,育種企業實現較大發展,已注冊的民營、股份制種企業47家,覆蓋城鄉的種子經營門店達9 000余家。其中,注冊資本3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2家,種業從業人員約11萬人,年銷售種子量約5億kg,經營額約14.5億元。2010年以來,陜西省參加試驗的小麥、玉米、油菜、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品種3 152個,其中由企業育成的1 920個,占比60.9%;通過審定品種249個,其中以企業為主育成的品種168個[3],占比67.5%。
陜西農作物品種選育工作起步較早且成績斐然,但品種選育過程漫長,投入資金量較大,一般企業難以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良種選育,資金投入過少嚴重制約陜西育種研發工作的持續發展。
陜西目前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農作物品種中,70%由各類科研教學單位育成,種子企業近年來雖有所發展,但其科研實力,特別是創新能力與專業科研機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育種工作是一項育種材料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而陜西省種子企業總體起步較晚,最近20年才真正開展育種研發,由于缺乏育種材料資源,研發團隊實踐經驗不足,雖經自身努力選育出一些新品種,但真正優良的品種并不多。全省種子企業雖然數量多,但基礎設施差、規模小、整體實力弱,擁有較強科研團隊和研發實力,集育種、繁殖、推廣于一體的創新型企業較少,全省無一家農業部辦證企業[4]。在育種對象上,以大田作物育種為主要目標,經濟作物育種偏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較少,
目前陜西沒有一家種子企業入選全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也沒有一家全國種業五十強企業。陜西具備省級經營許可的企業僅35家,且規模小、科研實力和盈利能力弱。原因一方面在于企業自身發展能力弱,商品意識不足,另一方面在于政府多年對種業的支持力度并未有效滿足種業發展需要。
一是工作機制和人才隊伍制約。省內育種研發機構分散,各自為戰,自主選題,自籌資金,研究課題重疊,長期處于低水平重復,難有重大突破。研發人員結構沒有形成梯隊,老齡化日趨嚴重,中青年僅占研發人員的10%,育種工作面臨人才瓶頸。二是育種手段落后。在應用基因工程、分子標記等先進生物技術開展育種方面顯著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仍以自然突變選育、人工雜交等常規育種為主,反復利用老材料,增加了育種周期且難度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選育的優良品種較少,推廣面積不大,市場占有率低。據統計,全省玉米種子60%~70%來自省外,種植面積2萬hm2以上的陜西省品種僅10個;雜交水稻、棉花、馬鈴薯、蔬菜等作物用種90%以上依靠外省供種。
目前陜西省種子企業高層經營管理者大多為來自種子管理、農技推廣、農業科研和教育等機構的科研管理、農技推廣或科研人員,以農業科研與推廣型人才為主,具有經營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比例偏低,由于比較缺乏高層次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偏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現有規章制度,配套制定新的規章制度,修訂《陜西省實施〈種子法〉辦法》,以適應陜西省種業發展需求。同時,建議省財政設立種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科研育種、企業發展、基地建設、品種中試、質量檢測、市場監管、信息服務和種子儲備建設。對種子企業擇優加大扶持,為其在新品種選育、平臺建設、基地生產加工等方面提供資金保障,促進其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另外,按照政府投資引導,企業投資為主,社會資本為補充的思路,鼓勵企業逐步加大研發投資,引導金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資本投資參股,多方集資、融資,增強現代種業發展后勁[5]。
加快種業科研體制改革,形成“科研院所側重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種業公司側重商業化育種研究”的科技研發新體制[6]。鼓勵種子企業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各地市職業院校組建技術研發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或育種創新平臺。通過多渠道品種創新,形成分工明確,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種業創新體制。支持科研單位、種子企業進行橫向聯合,科研人員參與企業育種創新,兼職、掛職、簽訂合同,技術入股、成果參股、股權獎勵、分紅激勵等方式參與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制定科技人員創業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科技人員創辦領辦種子企業。
兼并重組是我國種業發展的趨勢,也是陜西省種業發展的必由之路[6]。針對陜西省種子企業“多、小、散、弱”的現狀,應以“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為主體,鼓勵采取企業兼并重組等方式,扭轉省內同行種子企業過多,相對分散,市場競爭力不強等不利局面,壯大優勢種子企業規模[7],逐步培育出具有較強技術實力和行業影響力的大型龍頭種子企業。
高層次人才是保證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種子企業應全面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者的素質和管理水平,注重培養一批具有現代意識,懂專業、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可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塑造高素質的種業研發人才隊伍。
陜西楊凌目前擁有種子企業10家,經營門店48家,年生產經營小麥良種2 500萬kg,玉米良種1 000萬kg,蔬菜、油菜等其他農作物良種30余萬kg,年交易額約6億元,占全省年交易量1/3,并已建立種業交易平臺,正在建設種子大市場。其已成為我國西北最重要的農業良種集散地之一,也是陜西種業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平臺[2]。充分利用楊凌示范區作為國家唯一的高新農業技術示范區和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唯一農業自貿區的區位優勢,同時依托楊凌基礎設施完善、科技實力雄厚的農業科研院校平臺,打造陜西種業的“硅谷”。
陜西選育并在全國推廣面積較多的品種,基本出自陜西的科研單位、兩大院校,陜西科研院校的育種科研實力雄厚,儀器設施齊全,實驗場地面積廣、區域大,種技資源豐富,專家眾多,與全國科研機構交流廣。因此,種子企業應與各大科研機構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陜西種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