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飛, 張顯波, 韓碧澤, 陳飛雄, 周其椿, 楊 興, 李建光
(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水產研究所/貴州省特種水產工程技術中心, 貴州 貴陽 550025)
鱘魚隸屬于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稱[1]。鱘魚生存的溫度為1~35℃,最適溫度為15~25℃[2]。貴州山區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據不完全調查,貴州地下水年排泄量為259億m3,深層地下水儲量181億m3,大部分水溫保持在15~20℃,全省還具有大量大中型水庫、河流等養殖鱘魚的良好資源條件,是養殖鱘魚的理想地。1999年貴州開始引進鱘魚進行商業養殖試驗,并陸續在全省各地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8]。近年來,貴州鱘魚養殖年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并對鱘魚人工繁殖進行了研究[9-10],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養殖的鱘魚苗種大部分從外省購入。鑒于此,筆者等對鱘魚人工繁殖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規范化繁殖技術,有助于提升省內苗種供應能力,促進貴州漁業發展。
經多年養殖試驗表明,具有生長速度快、適宜貴州水環境條件的鱘魚種類主要是西伯利亞鱘(Acipenserbaeri)、史氏鱘(Acipenserschrenckii)和雜交鱘3種[3,11-15]。親本應來源于經國家批準的苗種繁育場,并經檢驗合格的純種鱘魚。鱘魚親本需達8齡以上,體重20 kg以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親魚入場后對其進行被動集成應答器(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標記[16],便于后期對親本的生長、繁殖情況做記錄。PIT標記后及時對傷口清理消毒,避免傷口感染病菌。
1.2.1 魚池 親魚培育池以長方形水泥池為佳,一般規格為20 m×4 m×1.5 m,有條件的盡可能修建大些。親魚培育池主要由流水渠、魚池和排水渠3個部分組成,之間有20~30 cm高程差,便于排放殘餌和糞便。魚池進、出水口設置2層攔網,防止雜質入塘和魚外逃。水體主要采用連通器原理進行交換,以便于調節水位和排出底部污物。
1.2.2 水源 其要求水質較好和水量充足,如山泉水、水庫水或河水等。鱘魚為亞冷水性魚類[5],水花階段最適水溫15~19℃,苗種階段為10~22℃,pH 6.5~8.0,溶氧>6 mg/L。
1.2.3 飼養 鱘魚親魚飼料要求高蛋白(一般使用動物源蛋白),含量在40%以上;低脂肪,含量在8%~10%;添加維生素如華羅多維、Vc、EPA/DHA等[17-18]。若有條件,最好添加優質魚油自制顆粒飼料,其營養全面、均衡,適口性好,便于吸收,滿足性腺發育所需營養,培育親魚的效果好,其魚卵飽滿度、成熟度高于投喂配合飼料。水溫16℃以上時投喂飼料,投飼率約為魚體重的1%左右,不宜太高,否則會導致脂肪過剩,減弱鱘魚的催產效應。水溫低于16℃停止投喂飼料,讓親魚停食過冬,消耗體內過多脂肪。次年3月水溫升高到18℃時進行人工繁殖。
1.3.1 外部觀察 選擇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游動活潑的親魚,通過外觀初步判斷雌雄性別。成熟雌魚腹部飽滿膨脹、柔軟有彈性,肚皮薄,生殖孔紅潤外突;成熟雄魚腹部較瘦小,稍呈凹槽狀,性腺發育好的個體,輕壓其腹部有精液從生殖孔流出,精液用顯微鏡觀察是否有精子運動,遇水精子游動迅速說明精子活力強。
1.3.2 穿刺法觀察 采用穿刺方法從鱘魚親本活體分離卵粒[19],觀察魚卵大小、色澤及發育狀態,雌性親本需選擇性腺發育處于IV期中以上,卵為橢圓形、深褐色,卵粒大小均勻,色素圈明顯。用小刀順著動物極與植物極切開,測量PI值(卵徑和核的極化程度),其值越小說明卵子成熟越好,即卵黃偏離中心(卵徑在3 mm左右,極斑明顯,邊緣清晰)。注意卵穿刺處要消毒。
輕壓雄魚腹部沒有精液流出,也需要進一步采用穿刺法檢測精巢發育狀態。用取卵器取出少許精槽組織灑在水中立即散開,說明精巢發育到IV期末期或V期,可用于繁殖。
人工養殖環境缺乏適宜的水流、溫度、產卵場等刺激,親魚不能產生足量的性激素,達到性成熟的鱘魚很難自行排卵、排精,不能實現自然繁殖,需要外源促性激素的作用。
2.1.1 催情劑 選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寧波第二激素廠生產)催情的效果較好[20-21]。催情效應時間長短主要由親魚性腺的發育程度、催產時機、水溫等綜合因素決定,在同一溫度范圍,效應時間24 h左右排出的卵子質量較好,受精率、孵化率均較高;效應時間30 h以上的卵子質量較差,受精率、孵化率均偏低。因此,要控制好影響催情效應時間長短的因素,確保效應時間在24 h左右。
2.1.2 注射 雌魚采用二次注射,第1次注射LRH-A2總劑量的1/3左右,12~14 h后注射第2次。雄魚采用雌魚劑量的一半一次性注射。首次催情親魚建議采用最低劑量3 μg/kg,對同一尾魚的催情劑量逐年提升,年齡大的親魚應加大劑量。注射部位為背骨板左右兩側兩骨板之間的肌肉部位或胸鰭基部。催情后的親魚放置于產卵池,定時觀察池中有無魚卵。
2.2.1 采精、采卵 發現產卵池底有深褐色游離卵粒出現時準備采卵采精設備,1~2 h開始采集,采精采卵最好同時進行,保證精子活力,提高魚卵受精率。用擔架將親魚抬至手術臺,充分擦干生殖孔及周邊區域水分。擠壓雌魚腹部擠出魚卵,1 000~2 000 mL時換盛卵盆,及時授精。排出一定魚卵后會排卵不暢,應根據魚體大小在生殖孔前端4~6 cm處縱向切開1~2 cm,形成出卵口,擠壓腹部使成熟卵經傷口排出。魚卵基本排凈后抬高親魚尾部,用生理鹽水500~1 000 mL從傷口處灌洗腹腔,以排出腹腔的游離卵并清洗腹腔。手術期間要不斷向魚鰓內淋水,保證魚呼吸,避免造成親魚死亡。取卵結束后縫合傷口,對傷口及周圍進行局部消毒、消炎處理。
相比采卵,采精簡單快捷,用導管從雄魚生殖孔插入,精液沿導管流出,盛于干燥容器,顯微鏡觀察精子活力,活力高的可用于授精。
2.2.2 授精 以干法授精為佳,用量為每1 000 mL魚卵配比10 mL精液。盛卵盆中裝卵1 000~2 000 mL(8萬~10萬粒)后立即加入精液,攪動約30 s;再按精卵體積的1/2加入清水進一步激活精子,攪拌約3 min后倒掉懸浮液,用清水快速漂洗3次。
2.2.3 脫黏 將漂洗干凈的魚卵快速放入20%的滑石粉懸浮液,充分攪拌60 min脫黏,每20 min換滑石粉液1次,使魚卵完全不粘手為止。魚卵脫黏后用水清洗干凈,轉入孵化器中孵化。若孵化過程中受精卵結團,主要是脫黏不徹底和滋生水霉導致。
魚卵脫黏后采用瓶式孵化器孵化,最大放卵量(無水情況下)可占據孵化器的1/5。流水培育的流量視情況而定,以保證所有魚卵不沉底即可,但不宜太大,避免魚卵沿出水口沖出。鱘魚卵孵化水溫為16~19℃,約110 h后開始出膜。孵化最好使用曝氣的地下水,水溫恒定、水質好,減少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孵化過程中經常翻動受精卵,及時剔除死卵,防止水霉發生。
魚苗出膜后可隨流水在孵化器中游動,可從頂部排水口隨流水游出。收集游出的水花,轉入苗種培育池培養。
親魚經過人工繁殖后體表有受傷充血現象,體色變淡無光澤,游動緩慢并有停歇現象,無食欲,尤其是雌魚,經歷長時間擠卵且有手術創傷,身體損耗極大,加上產前親魚有相當一段時間無攝食。因此,產后要加強親魚護理,減少傷口感染,避免親魚死亡。一般對產后親魚注射復方氨基酸、氟苯尼考、硫酸慶大霉素等消炎藥,根據說明書使用,持續注射1~2周。親魚活力增強,體色有所恢復,受傷部位明顯好轉時放回親魚池正常飼養。
2012年,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雖然解決了鱘魚繁殖工藝、人工孵化設備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但技術的穩定性及全面推廣應用尚有欠缺。基于前期研究,通過對細節和技術的優化,總結出貴州山區鱘魚規模化人工繁殖技術,為貴州鱘魚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