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敏 趙國瑞
目前,無論是流通政策、市場形勢,還是管理手段、產業經濟等,我國糧食行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軍糧供應也是如此。如何順應軍民融合大戰略的實施,順應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需要,做好新時期的軍供工作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從物流應用視角,探討軍民融合下如何開展好軍供工作。
軍供與其他糧食供應的主要區別,就是其銷售對象具有特殊性,為軍事用糧單位。正是這一區別,決定了軍供有別于其他供應,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從行業經營角度看。一是計劃的指令性。由頂層部門依據相關標準,采取計劃供應。二是銷量的穩定性,按計劃供應,按駐軍供應,除了大規模部隊調動,銷量基本穩定。三是銷售渠道單調。明確而穩定的供應對象,決定了其供應渠道純粹而單一。四是運輸配送成本相對高。由于軍供批次用糧少,沒有規模,加之用糧存在著時間的不確定性和緊迫性等等,軍供單位普遍采取一對一配送,單位運雜費開支較大。
(二)從物流管理角度看。一是流體少。流體主要是大米、面粉兩個品種,軍地品種競換時兼有少量雜糧。二是流量、流向相對穩定。在一定區域內,根據軍供企業歸屬地的軍隊用糧單位布局,產生流向、流量,幾乎沒有市場行為的流向和流量。三是節點相對穩定分散。軍供網點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按行政區劃設置,節點小而散,網絡相對穩定。個別情況下,由于部隊的調整,出現網絡變化。四是物流成本構成要素少。普遍是成品糧采購成本、人員費用支出和配送成本,個別包括加工或流通加工成本等。五是沒有獨立運營的載體,普遍通過租用社會運力或部隊自行運輸來實現供應。
(三)從軍事后勤保障角度看。同所有軍需物資一樣,具有嚴格的“量、質、時、空”要求。一是嚴格數量要求,數量不足可能削弱戰斗力,過多則導致儲運負擔,造成浪費。二是嚴格執行國家要求的供應質量標準,安全送達到用戶手中。三是時間上要求在某一時點或時段內快速地保障到位。四是空間上要求準確無誤地保障到達指定的場所和地點。此外,還具有相應的保密性。
當前,隨著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化,軍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簡單地講,一是隨著軍隊規模結構變化,軍供量隨之減少。二是隨著部隊編成變化,出現軍供歸屬地駐軍的增減,直接影響軍供量,影響軍供網點布局。同時,部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發展方向,要求軍供設施設備必須具備相匹配的功能。三是現代國防和軍隊建設要求軍供必須擁有與國防軍隊處理戰時、突發情況相協調的管理方式和供應能力。此外,滿足現代戰爭軍事后勤保障,軍供人員應該具備與其服務目標相適應的能力和水平。
(一)物流是軍民融合發展下軍供的必然選項
物流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軍事領域,早已被廣泛應用,其產生了巨大的績效,有“第三利潤源”美稱。綜觀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物流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就軍事領域而言,其仍然功不可沒,最突出的戰例是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美方發起的沙漠盾牌(風暴)行動。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較少的代價取得對伊拉克的決定性勝利,沙漠盾牌(風暴)行動可謂是物流在現代戰爭運用的范例。
從業務內容及特點看,軍供繞不開物流。首先,軍供,尤其軍民融合發展下的軍供,不僅需要經濟理論、行業政策等指導,也需要有軍事后勤保障理論的指導。物流作為一種理論,軍事、經濟領域作用兼備,作為軍事后勤保障工作的軍供,現實工作中物流的應用是我們曾經輕視、忽視或欠缺的。再者,物流作為一個系統,包括的作業系統(采購、運輸、儲存、保管、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環節)和信息系統兩個子系統,其所研究的高效、快捷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系統規劃設計及運作,正是軍供、特別是軍民融合發展中的軍供高效、快捷供應所必須具備的。再次,物流作為一種管理手段,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可減少作業環節、流程,降低成本,有效地提高軍供運作效率,這是軍供長遠發展必須擁有的。此外,物流作為產業,因資源產業化而形成了范圍廣、涉獵部門多、觸角深的復合型產業;物流作為經營項目,節點多、跨度大、鏈條長等,這些都是軍供特別是軍民融合下的軍供工作必須了解、認知和掌握的。
(二)物流是軍民融合發展下軍供的客觀需要
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軍供工作,并在糧源統籌、工程建設等諸多方面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實際上,很多工作上升到理論層面,都是物流的應用和運作。例如,糧源統籌,就是整合軍糧采購資源,利用好軍糧“可控規模流量”這張王牌,減少物流運作成本,實現物流的精髓——績效的最大化。再如,軍供工程建設,改進完善設施設備,就是極大地提升其物流功能。
可見,物流已經滲入到軍供工作之中,只是沒有明晰、沒有歸納、沒有真正提升到指導層面而已。同時,必須看到,目前軍供中,物流仍有需要完善、改進甚至重塑的地方。如,物流理念意識尚嫌淡薄、尚欠系統總體規劃設計等等。這恰恰說明我們更需要物流的學習、指導和應用。
(三)軍民融合發展為物流促進軍供發展提供了契機
目前,軍供正處于一個歷史轉折期,軍民融合發展不僅給軍供工作帶來了新課題,更給軍供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新機遇,而把現代物流融入其中,不失為抓住這一機遇發展現代軍供體系的關鍵所在。
軍民融合發展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就是適應現代戰爭需要、保家衛國,而實現保障軍事用糧的“量質時空”這一需求,最有效的運行手段、最可靠的保障手段,就是物流。物流正是目前軍供工作薄弱之處,未來發展掣肘之處,但也是最具潛力可挖掘發揮之處。
關于軍民融合發展,《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中已經作出了明確,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格局,三個體系”,即發展格局,以及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坦率地講,軍供是一種軍事后勤服務,行業部門單純,經營業務單調,服務功能單一,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不能生拉硬套地搞融合、貼標簽,而要緊緊圍繞自身特點,實現真正地融合。用物流理念,參與組織管理體系融合,做好工作運行體系融合,完善政策制度體系融合,最終達到以軍民融合促軍供發展、以軍供發展促軍民融合。
從深化國防和軍隊來說,亟需構建穩定、高效、便捷的軍供物流系統,來滿足新形勢下軍糧供應“質量時空”要求。從行業發展來說,隨著“大糧食”“大儲備”理念的確立,軍供單位應當順應形勢,積極參與構建更高層次的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應急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從社會發展來說,大數據發展方興未艾,移動互聯、萬物互聯時代的來臨也給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建設基于大數據基礎的軍供物流體系提供了技術支撐。

(一)完善企業主體功能,突出運營模式升級
第一,培育新型供應主體。將軍糧供應放大到整個糧食流通企業,科學規劃、整合重組,轉變為企業性質的經營實體,增加企業發展動能,增強企業效益,實現軍供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構建物流信息系統。結合軍供的特點和各地的具體情況,按物流系統的功能要求,設置、合并或重組組織結構,避免互相掣肘和內耗。同時注意吸引先進的管理組織結構,如扁平化管理,上級直接管理物流相關部門,減少中間環節的部門,便于信息交流和管理。人事用工方面,全員置換身份,科學定崗,因崗設職,因職定人。按業務流程,逐步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化管理,如出入庫的手續、數量、質量、時間、配送方式等等,建立企業內部信息網絡和渠道。
第三,加強系統化布局。合理選擇重點地區、重點軍供單位作為一定區域的主體,培育其整合、協調、統籌的核心地位,統一區域的軍糧流通,追求整體績效的最大化。各省結合實際狀況和經營規律,實行糧源統一采購,實現規模配送。
(二)整合多方資源,打造軍供物流供應鏈
第一,完善新形勢下軍供的有關指導原則。如網點設置原則,應打破行政區域劃界限,按照糧食流通和軍事后勤保障的規律,根據部隊總體或區域布局,界定合理運輸半徑,結合糧食流通現狀,綜合流體、流程、流向、流量、載體等物流要素來設置站點。建立較完備的考核標準,在現行考核軍供業績中,融進資源功能和利用情況等物流績效指標,如設施、設備功能狀況,是否具備軍事物流的需要,等等。
第二,持續提升資源配置合理化水平。目前,軍供單位、相關企業的經營設施、設備較齊全,盡管能較好地適應“平時”的軍事物流需求,但與現代軍事物流功能要求有差距。要按“軍地物流一體化”理念,推進“軍民融合”,探討多品種、多門類、多層次、多領域,為部隊提供優質的后勤服務,探討部隊與地方的兼容部分,為我所用。根據各地糧食流通狀況,鼓勵軍供單位之間開展跨地區的產銷銜接、優勢互補,逐步探索跨地區、跨產業重組并購。按供應鏈管理理念,整合資源,實現區域內、區域間的設施、設備等資源共享,實現資源整合,功能集成。
第三,流程再造和網絡優化。深入分析軍供單位現有節點的流向、流程、流量、流體、載體情況,設施、設備條件,科學、合理地劃分軍供的經濟區域。在區域內,扶持、壯大具備流量大、輻射廣、交通運輸條件好、設施功能強優勢的軍供單位,作為一級物流節點,由其牽引二級、三級物流節點,連接部門間、企業間的流通網絡,并注意區域間網絡的功能集成。
(三)增強大數據物聯支撐,完善內涵服務
第一,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增強軍供物流功能的科技含量。在軍供領域逐步實現信息化普及。在省級、國家軍供部分業務實現電子化基礎上,如軍供報表、文件傳發,加大軟件開發應用力度,橫向上逐步向計劃管理、財務管理等業務展開,縱向上逐步向基層軍供單位推廣。業務操作環節向電子化、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如物流配送方面,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手段,實現配送跟蹤、線上監管。
第二,深化服務內涵,以新業態滿足新需求。融入現代物流理念的軍糧供應體系不僅在傳統表層的售前服務下功夫,還要延伸服務范圍和豐富服務內容。如開展現代配送服務,采取主動的售后服務跟蹤,監控質量,指導消費,反饋信息等;研究探索戰時糧食配送服務,提高后勤補給能力,以深化服務內涵,保障部隊供得上、供得好、供得全,為謀打贏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