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皓超
近年來,軍民融合戰略深入推進,深刻影響著經濟和國防建設。作為與軍隊融合較早較深較廣的軍糧供應系統,在新的任務和使命下如何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快反應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處理好“犁”與“劍”的關系,增強軍糧核心競爭力,創造經濟收益,更好地服務戰斗力,是軍供部門面臨的重大課題。
以部隊需求為牽引,拓展軍供手段范圍,實現“強軍”與“富國”相統一。青海人口密度小,少數民族地區飲食文化和方式較內地有很大差異,當地居民飲食主要以牛羊肉、青稞和面食為主,駐地部隊購買蔬菜、谷物相關食品難度較大。作為與部隊聯系較為密切的軍供部門,應在充分了解需求的基礎上,利用軍民融合軍糧供應工程建設的契機,利用冷鏈向部隊提供清真和非清真的各類肉禽制品、蔬菜水果產品和奶制品。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宗旨,向部隊提供所需產品,保證高原部隊官兵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出戰斗力。
加強任務對接,發揮軍供獨特優勢,促進內生動力最大化。隨著軍隊任務需求的變化,部隊前往高原地區和超高原地區的任務也隨之增多,軍供部門在做好平時供應的同時,更需要緊貼部隊實際,今后野戰軍供站、流動供應車、遂行保障等供應模式或將成為常態,任務部隊對半成品、制成品、熟制品和即食食品的需求逐步增大。例如,部隊演訓期間,將配送保障物品從糧油產品豐富至肉禽蛋奶菜及生活用品,供部隊之所需;將餐食加工完成后直接向部隊配送即食(速食)食品;適時啟動軍隊應急保障預案,全方位、多層面、各領域配合來青、駐青任務部隊完成軍供糧油、軍供物資、軍供食品的全天候保障任務。軍供部門在以上幾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更需要主動對接,將部隊所需轉化為自身動力,真正發揮“不穿軍裝后勤兵”的作用。
運用現代先進技術,規范完善業務流程,提升軍供保障智能化水平。在信息智能高速發展的今天,原有手工記賬、人工對賬和純人力裝卸已無法滿足今后的實際需求。打鐵還需自身硬,軍供單位還需進一步嘗試運用現代化物流和信息手段,借鑒國內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利用青海糧食云系統(軍民融合軍糧供應信息化工程),提升種植、加工、運輸、入庫、倉儲、出庫、配送、售后等各環節信息化水平,優化完善信息錄入、開票、記賬、銷售、統計、報表、賬務等各環節的閉合回路,逐漸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多領域的“犁”與“劍”融合之路,形成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互利雙贏的發展模式。
立足職責任務,深化軍民融合,搭建軍隊保障和民生需求的綜合平臺。科學的探索沒有軍用、民用之分,軍民融合更需要寓軍于民。軍供部門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擔負著經濟建設和民生責任。無論是擴大市場需求、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還是加快培育戰略型新興產業、打造支撐產業,都需要通過軍轉民、民參軍等多種途徑,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國防動員和經濟動員的擴散效應,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利用省級軍供基地、地市級軍供中心、各軍糧供應單位及全省糧油供應網點(應急加工企業、應急供應網點)等各層級輻射網絡,實現全省軍需民事加工、倉儲、銷售、供應、保障無死角;借助各行業采購、電商、物流、配送優勢,將全省軍供網絡逐步由單一向立體轉變,由糧油向全品類提升,由加工銷售向種養殖產業鏈跨越,進而形成軍隊保障和民生需求的綜合平臺。這就要求軍供隊伍建設植根于國家經濟社會,大力推動各個領域的軍民深度融合,從而發揮優勢,寓軍于民,在服務民生和經濟建設的同時,服務部隊、服務官兵、服務戰斗力。
強化隊伍建設,打造高原軍民融合軍供鐵軍。各軍供部門要發揚“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高原精神,立足軍糧供應,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高、專業技術精、服務意識強的綜合供應保障隊伍,努力與駐青、來青部隊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