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亮 柳俊峰 支俏 張海鵡
隨著我國糧食領域改革的持續推進,糧食行業電子商務形式也在不斷豐富。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發展日新月異,國家政策性糧食的線上交易數量和交易金額逐年走高,展現出了巨大的發展優勢與市場潛力,有效保證了市場有效供給,促進了糧食流通,保障了糧食安全。
作為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聯網市場之一,長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充分發揮政府平臺公信力,近兩年不斷探索貿易糧線上交易,幫助貿易糧交易商更好地找尋市場,進而提供更加穩定和廣闊的銷售渠道,有效降低交易風險,實現購銷雙方的“雙贏”。
傳統貿易糧的交易方式存在著信息流通慢、交易渠道窄、交易周期長、操作環節多等缺點。與此對應,線上交易能以最便捷、最經濟的方式實現信息和資源的交流,較之傳統線下交易,能大幅度降低企業搜集信息、交換信息、協商并達成交易的成本,有效改善了傳統交易方式面臨的一系列困難和障礙。可以說,貿易糧采取線上交易既突破了傳統,又高效整合了資源,創新了發展模式。
交易流程規范化,提高合同履約率。在糧食電子交易平臺進行線上交易,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系統流程進行。從公告及清單發布、報價競拍、合同簽約、出庫交割、貨款結算等所有環節均通過線上電子系統按步驟進行,每一個環節都相互聯系,環環相扣,無法跳躍。這樣可以規避風險,大大提高合同的履約率。
流通環節扁平化,降低交易成本。通過線上交易,有交易意向的企業或個人可以及時獲得交易信息,以往用于尋找糧源所要耗費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都能大幅度降低,也有助于減少各類供需信息的不對稱。同時在交易對象的選擇上,突破了傳統交易方式的空間地域限制,將以往地理范圍分散的、單獨的、少量的糧食交易規模化,擴大了交易范圍,縮短了流通距離,降低了交易成本,進而提高了社會貿易糧的流通效率。
陽光購銷,促進交易的公平、公開、公正。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傳統的社會貿易糧購銷行為不規范,市場管理缺乏有效約束,甚至在交易過程中存在著暗箱操作、變相阻撓出庫等行為。而通過電子平臺線上交易,規則公開、信息透明,整個交易環節和合同信息均聯網可查,可以實現資金流轉的標準化和痕跡化管理,確保買賣雙方錢糧安全,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嚴格按照貿易糧交易細則保證買賣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實現交易的公平、公開、公正。

近兩年,長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依托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廣泛開展省內外的社會貿易糧購銷活動。從競價交易看,2019年舉辦了10場玉米競價銷售交易會,累計成交7.32萬噸,成交金額1.33億元;2020年,交易規模有了一定程度的擴張,不僅舉辦場次和成交數量上呈現飛躍式增長,而且糧食品種也增加為4種大宗農產品,累計成交12.13萬噸,較去年增長65%,成交金額達2.79億元,較去年翻了一番。
另外,從價格走勢看,對于玉米來說,今年一季度的成交均價1740元/噸,二季度1970元/噸,三季度2200元/噸,漲幅均在11%~13%左右;對于稻谷來說,今年每期競價交易會的成交均價穩中偏弱運行,上半年的5場交易會均有成交,個別溢價110元/噸,而下半年的14場交易會中僅有3場底價成交,流拍較多。可見,玉米和稻谷都能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市場行情。據統計,截至目前,共有40余家糧食貿易商在長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銷售貿易糧,同時中心也給予了免除手續費的優惠政策,鼓勵在線上交易。
面對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今后要結合軟、硬件的優勢和特點,加強與糧食上下游主體有效對接,加強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服務質量,著力提升糧食流通社會化的服務水平,準確釋放市場信號,正面引導糧食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充分發揮市場信息在促進糧食生產、銷售、保障糧食供應和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糧食流通提質增效。
對重點糧食企業進行充分調研。例如省內規模或貿易量較大的糧企,通過走訪、座談,了解企業需求,組織糧源,開展采購(銷售)交易會,并逐步構建長期合作的模式。
積極探索更寬廣的銷售渠道。根據加工、飼料等終端消費企業的供求信息,創新交易模式,組織優質原糧進場交易,增加優質糧油的供給,滿足糧油消費升級需求。
與銷區市場建立良好的協作機制。由于糧食的供需兩端存在一定的缺口,產銷區市場聯合舉辦貿易洽談會或展銷會等方式,有效解決糧食供需矛盾,促進糧食從主產區向主銷區平穩、有序流通,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