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云


【摘要】目的 探討對重癥監護室(ICU)的機械通氣患者采用持續聲門下吸引的護理方法的效果和體會。方法 將近年來的70例行機械通氣的ICU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氣道管理措施,觀察組給予持續聲門下吸引的氣道管理措施,觀察兩組的護理和康復相關指標。結果 觀察組的VAP發生時間、VAP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和非計劃換管率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PACHEⅡ評分、血氧飽和度(SpO2)和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入住ICU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討論 對行機械通氣的ICU患者采用持續聲門下吸引的氣道管理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降低ICU患者的VAP發生率,改善疾病預后,降低護理風險,提升ICU的護理質量。
【關鍵詞】ICU;機械通氣;聲門下吸引;VAP;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7..02
重癥監護室(ICU)是為急危重癥或昏迷患者提供救治和康復的場所,絕大多數患者需要使用呼吸循環支持系統,通過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來維持呼吸道通暢和改善機體缺氧狀態。但是隨著患者氣道的開放,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口腔中定植菌的吸入等諸多原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的發生率顯著升高,成為ICU機械通氣患者的最嚴重并發癥之一,不僅使患者惡化病情,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1]。常規的吸痰護理方法不能有效吸除氣道深部的分泌物,還會刺激和引發患者嗆咳、缺氧加重和血流動力學異常等發生,增加了氣管導管的堵塞和脫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近年來,我們對ICU行機械通氣患者采用持續聲門下吸引的護理方法,有效的吸除氣道的分泌物,防止細菌侵入肺部,減少了VAP的發生。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ICU收治的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重癥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年齡20~70歲,入住ICU行機械通氣≥3 d,獲得醫學倫理審批和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腦死亡、瀕死期、嚴重昏迷、呼吸循環嚴重衰竭等。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齡23~69歲,平均(47.5±5.8)歲;置管時間3~12d,平均(7.4±2.5)d。按數字表示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觀察組:采用持續聲門下吸引的氣道管理的護理方法。ICU成立改良吸引研究小組,護理人員經過相關的理論和操作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專科護士資格證書,方可加入研究小組。采用自帶聲門下吸引功能的氣管導管,在氣管插管時隨同導管插入患者的氣管內。調節氣囊氣壓在25~30 cmH2O,保持引流通暢;吸引管末端連接低負壓氣囊,調節負壓45~50 mmHg,保持24h持續吸引,將聲門下的呼吸道分泌物收集到集痰器中。患者盡量保持30~45°的半臥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期翻身拍背和有效咳嗽;注意掌握無菌操作技術規范,保持吸引管的引流通暢,2~3 h檢查一次氣囊的負壓并維持在有效范圍內,如出現引流不暢時采用無菌生理鹽水引流或沖洗直到沖洗液澄清。(2)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氣管插管和吸引等氣道管理的護理方法。
1.3 觀察指標
患者出室時,觀察兩組的VAP發生時間、VAP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和非計劃換管率等護理相關指標,以及APACHEⅡ評分、血氧飽和度(SpO2)、入住ICU時間和救治成功率等康復指標。VAP以《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2],使用呼吸機48 h后發病,肺部出現濕羅音,胸片檢查提示肺部有浸潤影或新的炎癥性病變,并出現體溫升高超過38℃、呼吸道膿性分泌物、外周血白細胞超過10×109/L、分泌物分離出新的病原體等。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以x±s和(n,%)表示,組間分別用t檢驗和x2比較,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的VAP發生時間、VAP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和非計劃換管率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康復相關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的APACHEⅡ評分、SpO2和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入住ICU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VAP是ICU最常見的獲得性肺炎,高發病率和病死率一直是ICU醫護人員研究的重點課題。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ICU重癥患者,常發生應激反應,增加唾液的分泌并增加蛋白水解酶的含量,分解呼吸道上皮細胞,破壞患者的自然免疫屏障;人工氣道的建立,使病菌更容易直接感染下呼吸道;加上ICU患者常處于昏迷或意識模糊狀態,常規的氣管插管的同時并行插胃管供給營養,容易引起返流誤吸[3]。隨著患者呼吸運動容易造成細菌誤吸而引發感染,從而引發患者VAP的發生。在實際工作中,減少插管更換頻率,無創插管,聲門下分泌物吸引,活動床護理,小腸營養,抬高床位30°,適當鎮靜等措施均可有效的預防VAP的發生。
隨著患者入住ICU的時間增長,VAP的發生不斷增加,病情嚴重可能住院時間越長,抵抗力下降,更易引發VAP。ICU醫護人員進行嚴格的規范培訓和考核,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無菌操作技術的規范嚴格,對減少ICU患者的VAP發生有一定的作用。上呼吸道分泌物及返流物雙重的壓力,使得細菌容易在聲門與氣囊之間的滯留物定植。有研究顯示[4],每0.1 mL的滯留物含有1010個細菌,吸引和清理聲門下氣囊上的分泌物對于預防VAP發生十分關鍵。聲門下吸引的方法通過在氣囊上方的可吸引氣管導管處留置一小孔,持續吸引聲門下氣囊上的滯留物,大大減少了滯留的細菌,從而減少了肺部感染的幾率。無需頻繁對患者進行吸痰等護理操作,降低了患者因氣道受刺激導致的掙扎、屏氣、嗆咳和誤吸,減少了血流動力學指標異常的發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促進了呼吸循環功能的平穩[5]。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VAP發生時間交對照組顯著延遲,VAP發生率、機械通氣時間和非計劃換管率等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PACHEⅡ評分、SpO2和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入住ICU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出較好的護理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持續聲門下吸引的護理方法能有效降低ICU重癥患者VAP的發生率,延遲VAP的發生時間,促進患者的疾病康復,改善疾病預后,降低了護理風險,有效提升了ICU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 瑤,吳海珍.持續聲門下吸引在機械通氣患者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的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6):20.
[2] 施 毅.中國成人醫院獲得性肺炎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8,41(4):255-280.
[3] 楊金花,郭 婷,涂 惠,等.持續聲門下吸引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效果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8):3443-3444.
[4] 李嘉儀,段鴻露,劉雪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遠程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14,29(10):8-10.
[5] 安 慰,曹顯明,裴俊麗,等.ICU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9,19(12):86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