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若鋒 周國平
實施《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版)》],如何構建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并進行有效的實施,依據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體驗,進行歸納總結,與廣大同仁分享。
一、體能模塊教學內容構建的基礎
構建高中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需要一定的認識基礎,現從概念的認識與理解、構建的學理基礎兩個方面進行陳述。
(一)對體能概念的認識與理解
《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體能模塊包括體能發展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測量與評價體能水平的方法、體能鍛煉計劃制訂的程序與方法、有效控制體重與改善體形的方法等內容”[1]。在實踐操作中,“目前普遍認為體能應分為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技能有關的體能兩大類”[2]。這些都為高中體能模塊教學提供了方向,但在一線教師具體操作時,仍然遇到對體能概念認識上的誤區,因此,在構建高中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時,首先要對“體能是什么”進行必要的認知。
身體運動是人生命存在的剛性需求,身體運動是以身體動作為基礎,只能當身體存在之物以身體運動形式表達一定象征意義時,才賦予生命意義。但不是所有的身體運動都能成為對人類身體發展和完善有意義的手段,唯獨將身體運動的本能需求,通過身體動作演繹為動作技能,再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身體運動能力,以更好地適應人的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宗教信仰、軍事防護、舞蹈藝術和身體發展等各種文化活動,進而更好地適應生存的各種環境。
人的身體運動以身體動作為基本單位,按照發展和完善身體的身體姿勢、練習軌跡、練習負荷進行不斷重復的身體練習,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能,進而形成促進身體運動能力的身體活動形式。體能是人適應生存環境、延續生命、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身體活動能力。
(二)構建體能教學內容的基礎
構建體能模塊內容須基于一定的基礎。首先,要圍繞身體動作發展、動作學習與控制的動作任務需求,結合獲得良好發展的動作感覺、知覺和中樞神經系統處理動作信息能力,通過感知覺統合動作控制訓練獲得多樣化動作體驗,提高學生執行練習動作過程中的時間預判和空間預判能力;其次,高中階段學生的心臟發育完善、肺功能和大中小肌群發展完善,在發展體能的過程中,主要以發展學生的心肺耐力、力量、速度等為主;最后,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認識和理解體育學習對自身生命發展和完善的意義,通過不斷的身體練習,并獲得積極的身體練習體驗,進而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高中生在體育學習中,其身體練習主要以“應用意義學習”為主,輔以“動作符號學習”和“運動邏輯學習”的內容。學生身體練習的應用意義理解在運動邏輯學習和動作符號學習的基礎之上,掌握了相應的動作技能和運動技能,才能按照健身、競技和娛樂的實際需要形成應用技能,進而形成終身體育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二、構建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框架
《課程標準(2017版)》的體能模塊中,規定了11項教學內容,分別是“體能發展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以及對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靈敏性、平衡能力、協調性、爆發力、速度、反應時等體能成分的具體要求”[1]。在實踐操作時,對體能模塊教學內容的構建,應該從高中生動作發展和身體練習的實情出發,結合學校體育教學資源情況,形成適合于學生的體能模塊教學內容。
(一)以動作概念為主的教學內容
從發展體能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來看,大多采用動作技能的手段進行,因此,動作技能成為發展體能練習的基本內容。動作技能始于動作概念學習,動作概念的學習是“以特定的身體動作符號來形成動作技能記憶,是運動技能學習的初始階段”[3]。發展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靈敏性、平衡能力、協調性、爆發力、速度、反應時等的練習,大多數以身體動作為基本單位,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的動作技能而組成的。因此,高中體能模塊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之上,仍然需要進行動作符號概念內容的學習,既是對以前體育學習的總結與提升,同時又對高中階段提出新要求。一是位移動作概念的內容,如,走、跑、跳、攀、爬、鉆、左右滑步、前后滑步等;二是徒手動作概念的內容,如,站立,兩臂向各種水平方向的平舉、側平舉、斜上舉、斜下舉,各種手型、步型,平衡,屈體,伸展等;三是器械動作概念的內容,如,滾動、上手投擲、下手投擲,接球、踢球、運球、用器械擊球,胸前傳球、拍球、運球、墊球、扣球、支撐、懸垂、引體、擺動等。
(二)以動作技能為主的教學內容
學生了解和掌握相應身體動作概念之后,建立了發展體能鍛煉的動作概念基礎,可以通過反復的身體練習形成發展體能的動作技能,再將各種動作技能按照體能鍛煉運動邏輯關系排列,就可形成豐富多彩的體能鍛煉內容和形式。
1.動作技能的內容
發展體能的內容可由單個身體動作形成的動作技能組成,但要考慮利用動作技能發展體能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如,用引體向上發展男生的上肢力量。
2.組合技能的內容
為了學生體能發展的全面性,采用組合技能的設計方式,將多個不同動作技能按照一定目的和體能發展邏輯關系進行組合,以實現身體鍛煉效率的最大化。如,發展心肺耐力采用“快速走+慢跑”,發展速度可采用“小步跑+后蹬跑+加速跑”,這里的“小步跑”和“后蹬跑”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3.巡回鍛煉的內容
巡回鍛煉法“是指在身體運動鍛煉過程中,把幾個到十幾個身體運動內容在連續方便的地點設立鍛煉站,健身者巡回到各站上去按各自負荷指標連續重復地進行一定次數運動的方法”[4]。針對不同體能水平的學生,按照原有體能水平設計運動負荷,對體能差異較大的學生區別對待,并發展體能。如,高一男生體能練習:第1站(60m跑快速跑)+第2站(俯臥撐12次)+第3站(800m跑)的巡回練習內容。
(三)以鍛煉計劃為主的教學內容
發展體能的鍛煉計劃制訂和實施是高中體能模塊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按照體能模塊的“內容要求”進行教學實施,達成“學業質量水平”,需要選擇、設計和發展體能鍛煉計劃的教學內容。
1.體能鍛煉的意識
讓學生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身體,知其身體在生命發展中的意義,通過創設發展體能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發展體能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身體練習體驗,進而形成發展體能鍛煉計劃意識。如,高一新生入學時進行“走進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主題講座,重點向學生詮釋體能發展對自身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體能鍛煉的知識
發展體能的鍛煉知識主要包括:一是重復鍛煉法、間歇鍛煉法、連續鍛煉法、變換鍛煉法、巡回鍛煉法等發展體能的基本方法;二是從身體動作到動作技能、從動作技能到運動技能的身體練習知識;三是體能鍛煉評價的知識。如,將重復、間歇、連續、變換、巡回等5種鍛煉方法與具體的動作技能結合;又如,靜態拉伸和動態拉伸的動作技術規范;再如,通過體表特征、自測心率等進行體能鍛煉評價的知識。
3.體能鍛煉的方法
發展體能的鍛煉方法要在具體的身體練習之中,學生通過練習將知識和方法融于具體身體運動中,才能認識和理解體能。一般來講,發展體能的鍛煉方法,主要有進行單個動作技能、組合動作技能、巡回練習鍛煉的方法。要特別重視巡回鍛煉法的使用,一般來講,進行巡回鍛煉至少要掌握3種以上的動作技能。
三、體能模塊教學內容的實施要義
《課程標準(2017版)》將體能單獨作為一個模塊,是學校體育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舉借,同時也給廣大一線體育教師帶來了困惑和挑戰。在《課程標準(2017版)》中,提出的體能模塊實施6條教學提示,為體能模塊教學指明了方向。但在實踐操作中,當構建了相應的體能模塊教學內容,可依照如下要義進行體能模塊的教學實施。
(一)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在體能模塊的教學實施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18學時的體能模塊教學內容”放在高中三年中的什么時間段開設。雖然《課程標準(2017版)》在“實施建議”中提出“體能模塊教學通常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進行”[1],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基層體育教師對體能認識和理解的偏差,體能教學專業素養的不足,學生已有體育學習基礎的局限,再加上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要求(如,要在高一新生時學會“廣播體操”),致使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很難完成體能模塊的教學任務。筆者就2018年9月實施體能模塊和2019年指導實施體能模塊教學的經歷,提出如下3種實施方式。
1.整體一次性實施
這種體能模塊教學開設方式是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完成,從高一新生開始授課,連續開設18學時。如,2018年9月筆者所經歷的體能模塊教學,就是典型的“整體一次性實施”,18個學時分3個教學單元進行實施。“第一教學單元設計成‘動作符號學習掌握動作概念,進行6個學時的教學;第二教學單元設計成‘運動邏輯學習懂得體能模式,進行8個學時的教學;第三教學單元設計成‘應用意義學習內化體能練習,進行4個學時的教學”[5]。
2.分散階段性實施
將18個學時的體能模塊教學內容,按照“發展體能的基本動作與動作技能”“發展體能的知識和方法”“發展體能的鍛煉計劃與實施”等,結合學校體育教學資源情況,形成3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6學時,分散在高一、高二、高三進行開設。最好是在每個學年第一個學期的前半部分開設,一則是通過體能模塊的教學,如高一進行發展速度的練習、高二進行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練習、高三進行發展心肺耐力的練習,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發展體能知識、方法和技能,為即將進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體育鍛煉做相應的準備;再則,學生通過一個暑假的休整,體能有所下降,可以通過6學時左右體能練習強化,恢復學生的體能。
3.實時滲透性實施
發展體能的知識、方法和技能,只有在具體的體能練習過程中認識和理解,才能形成體能練習的規范行為、運動認知和心理感受,進而達到較高的體能模塊學業質量水平。因此,對于體能模塊教學內容的實施,在較大程度上要在具體的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各樣的身體練習進行實施。
(二)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實施
通過18學時的體能模塊學習活動,學生掌握了相應的發展體能的知識、方法和技能,需要在相應的發展體能的身體活動中內化,才能成為發展體能的習慣。為此,應依據學校的體育文化資源情況,開展相應的發展體能的身體活動。
(三)在學生自主鍛煉中的實施
學以致用,高中體能模塊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掌握發展體能的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基礎上,自主應用于發展體能的日常體育鍛煉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15、75.
[2]胡濱,陳世雄.正確認識體能合理安排高中階段體能教學[J].體育教學,2019(2):4-6.
[3]鄧若鋒.運動技能學習層次構建[J].體育學刊,2018,25(1):11-16.
[4]鄧若鋒.高中健身知識技能教材內容的構建[J].體育學刊,2008,15(8):71-74.
[5]鄧若鋒,屈冬林,張友,等.高中體能模塊的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18(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