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明


注意力是學生一項基本能力,小學生注意力時效短,易分散。實踐證明,教師的“干預”有助于加快學生注意力的形成,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筆者就體育室外課的開始、中段、結束三個不同階段,針對學生注意力分散不同特征,對教師的有效干預策略進行總結。
一、課開始
課的開始部分雖然時間短,但很關鍵,此時學生還在課間的能量釋放中,不能主動地、快速地、有目的地將注意力轉移至體育課堂中。實踐證明,體育課“開始靜,一課靜”“開始亂,一課亂”,因此,抓好課的開始部分十分重要。
1.調整教師站位
分析:日常教學中,教師站位太靠近第一排中間學生,不能將所有學生盡收眼底,兩邊容易出現視覺盲區(圖1),不在教師視線之內的學生就容易開小差。
應對方法:調整站位。按照每班52人計算,4列橫隊成體操隊形散開后,橫向距離約18m,經反復測算,教師站在距離中間學生8m遠的位置,視線基本可以覆蓋每一名學生(圖2)。在教師的目光關注下,更有助于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可根據班級人數和隊形調整站位。
2.解決關鍵少數
分析:實踐發現,學生注意力根據隊形呈中間向兩邊逐漸衰減,圖2紅色區域的學生容易注意力分散,出現小聲說話等現象。
應對方法一:精準提醒。實踐證明,班級中總有個別學生因習慣未養成、多動癥等原因不遵守課堂紀律。此外,各班總有幾個很會觀察的“小精靈”,常常在教師不注意的時候“竊竊私語”,如果不及時有效引導,就會造成“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的被動局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在體育委員整隊過程中,視情況適時走到這些學生身邊,有針對性地精準提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盡快讓學生處于安靜狀態。
應對方法二:調換位置。一般情況下,整隊時女生前男生后,實踐觀察發現,后排男生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可以定期將男生與女生的前后排位置進行調換,學生的注意力能相對保持較長時間的集中。此外,圖2紅色區域如果出現聲音不斷的現象,必要時教師可以將臨近學生適當分隔,將特別愛說話、愛亂動的學生移至中間區域,待注意力集中遵守秩序后,再換回原來的位置。
應對方法三:注意力轉移。通過了解,學生整隊過程的說話內容大部分與本課內容無關,如果出現一部分學生低聲說話時,教師可以嘗試注意力轉移的方法,如,采取集體三面轉法練習,教師動令發出后,學生必須齊聲大聲喊出“一二”口令做動作。經過實踐觀察,通過2~3次的練習后,學生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
應對方法四:問好訓練。整隊過程要盡可能做到“短、平、快”,即時間短、情緒平、節奏快,堅持每堂課師生問好,形成體育課禮儀,師生彼此相互接受和尊重,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良好的情感信任基礎。
二、課中段
課堂的中段是一節課的重難點突破部分,是課的核心,這一階段用時長,學生受注意力穩定性影響,有些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會出現“溜號”或“半溜號”狀態,導致知識斷點比較多,影響聽課質量。因此,學生注意力集中是重難點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該階段造成學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教師講解,輕學生感受
分析:學生的注意力與教師的講解方式、語言組織有直接關系,啰唆、拖沓、術語多等都會成為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攔路虎。
應對方法:限時講授,讓講解吸引注意力。如果教師講解過程中專用術語多、枯燥、時間長、信息量過大,看似教師講得非常認真,卻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形成“落差”,客觀上形成“繁、雜、亂”的無效信息。相比室內靜止狀態的學習,學生在運動狀態完成技能時,教師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高效率的講解,即“短、巧、訣”。短即時間短,根據教學經驗發現,一般情況下,學生靜止狀態下的集中講解,一次不宜超過20s,但教師也要靈活掌握,如有需要,可以在學生練習過程中邊練邊講,達到講解不遺漏、密度有保證;巧即語言巧,將專業技能術語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描述,如,在講解籃球傳接球手臂伸直與屈肘緩沖動作時,可以形象地將球與手臂比喻成一對好朋友,朋友出遠門時,手臂要“送”到最遠處,朋友來訪時,手臂要到最遠處“接”到家里,學生一聽就懂,教學效果很明顯;訣即備口訣,課前將動作技能用類似“三字經”的口訣提醒,如,分腿騰越教學時,提醒學生要做到“并腿跳、推手快、分腿直、落地蹲”。此外,教師還應結合體育課特有的肢體語言講解,一般情況下,肢體示范的過程是慢速的,有時重點突破時可以“夸張”一些,如,在傳授水平三六年級武術組合動作(一)“歇步蓋打”時,手腳動作變換較多,學生對出拳和撤步容易混淆,從“馬步架打”開始,借助夸張的肢體動作慢速示范,將右拳直臂掄起,夸張地做出“頂天立地”的姿勢,將左腳后退與左手沖拳結合,“夸張”地做出“跪地聽令”的姿勢,結合簡短的關鍵詞提醒,吸引學生注意力,實現有效教學。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夸張”的示范可以輔助難點突破,但只能短時使用,長久使用會干擾規范動作的形成。
2.重技能環節,輕組織過程
分析:常態課中,橫排小組聽信號先后練習的方式經常出現。學生專注于動作技能,對練習中及練習后的紀律遵守,注意力往往得不到持續關注和有效分配,造成“散亂”的現象。
應對方法一:優化組織,讓規則約束注意力。實踐中,通過條件及規則限定,如,橫排依次聽哨聲做短距離連續蛙跳練習,一般情況下,學生練習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但到終點后,學生行動較為“自由”,躺的、坐的、說的、玩的,隊伍難以成形。優化后可以根據之前練習項目的特點,選擇在游戲或練習開始前增加游戲結束后的要求說明,作為評價小組能否取得勝利的標準,可以要求小組全部練習或游戲完成時前后排成一條線或圍成一個圓等。此外,還可以安排一些與練習有關的輔助練習,讓學生有事可做,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專注。類似于上述將不同練習貫穿于組織全過程的方法有很多,如,結束動作后為下一組學生做好“標桿”,比哪一組“標桿”站得直;最后一名學生完成后,組內所有學生手搭肩膀蹲下來;運球任務完成后,將籃球夾在兩腿中間站直等。這些條件的限制,讓學生無形中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應對方法二:整合手段,讓變化催化注意力。為提升學生注意力的持續性,可縮小注意范圍,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上,用學生的主動體驗代替教師不斷的“提醒”教導,這樣不易攪亂學生的思維。如,在枯燥的原地抱腿跳練習中,為提升動作技能和彈跳能力,練習中放置不同高度的障礙物,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和注意力,練習小組根據自己能力選擇不同高度練習,最大限度提升練習效果。此外,還可以采取提問、邀請示范、分類表演等不同練習形式的變化,達到催化學生注意力的深度提升。
應對方法三:小組學習,讓團隊改變個人。環境影響人,團隊造就人,實踐證明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學習會更自律。如,水平三六年級武術組合(二)學習中,要求學生記住名稱、會做動作。在練習中,前后4人一組,共同邊練邊記,可以促進平時懶散的學生變得積極主動,隨后組織的最優小組展示評選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榮譽感,表現出最優的一面。再如,在接力跑競速練習中,每組4名學生共同完成30次30m往返跑,組內成員根據各自體能情況進行討論每人跑的次數與順序,幾次后可進行交換等,小組內平時耐力不好的學生,看到其他學生努力奔跑,也會增強拼搏精神,主動要求再多跑幾個來回,避免出現懶散的學生因跑不動而放棄,轉而做其他事情的現象發生。
三、課結束
避免“虎頭蛇尾”。
分析:在常態課中,經常出現由于學生體力消耗較大,在課的最后部分注意力過度抑制或過度興奮的兩極分化現象,出現教師上面說學生下面吵的現象。更有甚者,聽到下課鈴響不再整隊就原地解散,這樣的課堂就是典型的“虎頭蛇尾”,學生的心得體會、疑問等,無法得到最終的溝通、解答。
應對方法一:師生“問”與“答”,詢技能、問合作、再提醒。詢技能指將本課重要技能要領進行再總結,學生說關鍵技術要領,可能的情況下,可以讓練得好的學生再示范一次,加深技能的印象;問合作指問一問小組合作感受,體育課的小組合作是體育課程標準社會適應目標的主要載體,可促進合作的常態化和思想的意識化;再提醒是教師將課中學生開小差的細節不點名地說出來,讓學生心里清楚,他的一舉一動教師都很關心,促使其下一節課集中注意力。
應對方法二:加強禮儀訓練。結束部分師生再見的話別過程非常重要,這與開始部分的師生問候形成首尾呼應,如,師:“同學們再見”;生:“老師辛苦了”。師生內心會更加重視和尊重對方,久而久之課堂就會更加和諧,學生注意力會更加集中。
應對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方法很多,筆者只是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從教師“干預”的角度進行了階段性小結,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發現更多適合的方法。只有通過更智慧的應對,促進學生注意力養成,促進學生盡快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過渡,才能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