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團隊: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體育與健康教育研究共生體
主持人:楊 峰 翁偉炯
成 員:胡傳慶 苑景蕊 李燕娜 韓慶敏
嘉賓主持:李志勇 尹恩德
研討話題:體育教學中“數據”的運用
研討網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
=10641&extra=page%3D1
“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針對千差萬別、富有個性色彩的學生,發揮“數據”的輔助功能,使因材施教不僅具有時效性,也更具時代魅力。
一、強度更適宜
運動量的適宜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運動技能和發展體能的效果,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運動強度的設計和安排是否適宜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特點,在缺少數據的情況下,教師往往憑借自身的經驗和觀察,若不經意,很容易會發生運動創傷和傷害事故,讓學生失去興趣。“大數據”時代借助“數據”的輔助功能,利用可穿戴設備及時提供數據,能隨時掌握每個學生運動的真實狀況,更加客觀地分層次落實教學目標,因材施教,使運動強度的安排更適宜每個學生,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如,800m跑體能練習,利用智能運動手環及時高效地監測學生運動的時間、步數、心率等,為監測學生運動強度的安排是否適宜提供了客觀依據。由于心率與運動強度呈正相關,監測心率是衡量運動強度的重要指標。運動強度是否適宜,與學生的身體素質、身體情況等密切相關,不能按統一的標準衡量。如,14歲的學生,先用國際通用公式(220-年齡所得數值為最高心率)計算該生最高心率為206次/min;運動時心率低于最高心率的50%(103次/min)表示運動強度低、鍛煉效果差;達到最大心率的75%以上(高于155次/min)為大強度;適宜強度為最大心率的50%~75%(103~155次/min),結合該生的日常表現,為保證安全、有效,對該生運動時的監測心率先控制在103~155次/min較便于調整。以“數據”為依據安排運動強度針對性更強,可以充分滿足學生個體需求,不僅使因材施教具有時代特征,也使運動量的安排更適宜。
二、分組更合理
在教學中,注重“數據”的采集和儲存,把每個學生的各項運動成績、個性特點、情感需求和興趣愛好等錄入數據系統以備用,實時掌握學生個體各方面的情況。在分組教學中,利用“數據”的可靠性和學生自愿結合的原則,使分組教學更快速、合理。以“數據”為依據和自愿原則分組,適當微調,既照顧了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練、賽效果。如,50m迎面接力賽,先從數據庫調出每個學生50m跑的成績和學生意愿等快速分組,若8人1組,總成績為72s,其他小組的總成績就應該與其“數據”相等或相近,再用數據系統快速地核檢是否正確,確保每組實力相當。采用自愿與數據結合的方式分組,既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又能客觀、公正,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讓比賽結果充滿懸念,學生熱情高、主動性強,過程更精彩。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也提高了運動效果。如果沒有“數據”支持,很難保證分組的合理性,若小組成績懸殊大,會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準確利用“數據”,因材施教,可以滿足個體需求,讓分組更合理。
三、指導更精準
在教學中,利用數據系統提供的數據支持,快速掌握學生的身體、心理特征和運動狀況,能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不同學生的技能、體能、參與態度等情況,更加精準地指導,促使學生在各自基礎上進步、發展。教學中,可利用穿戴設備監測每個學生的練習時間、次數、心率和動作等,并傳入數據分析系統。如,有學生在一分鐘仰臥起坐練習時,可穿戴設備數據監測其為38次/min,該生實做46次/min,究其原因,圖像顯示該生肩胛骨沒著墊2次和上體抬起雙肘沒觸及或越過膝關節6次,導致感應器沒反應,該生練習時最大心率為172次/min,平均心率為135次/min,運動量適宜,鍛煉效果佳,這時教師結合圖像及時指導,讓其每次練習都要規范動作,不能有投機心理。而另有學生數據監測練習時最大心率為118次/min,平均心率為92次/min,練習次數為9次/min,該生練習密度和強度明顯存在問題,通過了解學生實情并結合圖像分析,發現該生腹肌力量差,練習缺少持續性,無法完成1分鐘練習,指導時讓該生先做仰臥舉腿或縮短練習時間多次分組練習等,適當加大強度,確保有效。“數據”與圖像結合給學生直觀感知,學生樂于接受,練習更安全、有效,指導也更精準。因此,針對“數據”反映出的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能起到有效監督和促進作用,不僅讓因材施教在指導中更加精準,也凸顯因材施教的時代色彩。
四、反饋更便捷
利用“數據”的輔助功能,實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借助“數據”的真實性,把絕對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通過移動互聯社交平臺,更加迅速、便捷地把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向家長、學校反饋,以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關注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七年級某一男生,缺乏運動興趣,怕苦怕累,教師反復地幫教說服卻收效甚微,于是教師把該生的體質健康數據、及格線、學校學生平均成績以表格的形式(表1)通過移動社交平臺反饋給家長。
用“數據”說話,不僅有說服力,也更便捷,家長和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根據“數據”反映該生的嚴重問題,得到了家長的支持,教師為其開運動處方,與家長共同監督,讓其控制飲食,先參加適宜的運動,循序漸進,逐漸提高身體素質。通過該生每次運動后“數據”的監測,借助“數據”變化進步情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其增強信心,體驗運動樂趣。利用“數據”反饋和評價,既便捷又有效,該生運動技能和體能等各項“數據”指標明顯提升,其對運動有了熱情和興趣,也漸漸喜歡上體育課。因此,用“數據”精準把握學生的運動狀況,信息共享,向家長反饋,不僅利于家校共育,也為反饋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因材施教創造了有利條件,“數據”不僅賦予因材施教新時代特色,也讓因材施教更加彰顯時代魅力。
——李振(安徽省淮南第二十七中學,23622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