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婷 馮子妍 溫坷 王艷萍
【摘要】圍絕經期綜合征又稱絕經前后諸證、更年期綜合征,主要原因是由于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卵巢功能衰退,使得雌激素產生波動,出現性激素減少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并伴有其他心理癥狀的一組癥候群。臨床可見月經紊亂或絕經期出現如潮熱汗出、煩躁抑郁、耳鳴頭暈、失眠心悸、腰膝酸軟、陰道干澀、皮膚蟻走感等癥狀,患者年齡45~55歲最為常見。要認真對待圍絕經期婦女的正常身體及心理變化,有助于早發現早治療。目前西醫治療大多采用激素替代療法,但此類方法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血管類疾病,并增加了患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中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有著明顯優勢,運用中醫學整體觀念的特點,從多個靶點出發辨證論治,具有多角度、多方式的調節特點,且對臟腑的毒副作用小,適宜患者長期服用。
【關鍵詞】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治療;激素替代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1.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7..02
1 中醫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認識
圍絕經期綜合征在中醫學中亦稱為絕經前后諸證,在中醫古籍中并沒有對絕經前后諸證的專篇記錄,對其癥狀的描寫可散見于《金匱要略》所述“臟躁”“百合病”“老年血崩”等病癥中。《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內經》說:“腎病者,善伸數欠顏黑”,心主血而藏神,心血既虛,神志不寧,且心火上亢,不能下交于腎,則腎亦病,所以本病發病與腎有關。
1.1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病與腎陰虧虛、脾氣不足、心肝火旺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因此心、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是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病基礎。作者認為本病的發病根本為腎,腎中精氣不足導致沖任二脈氣血虧虛,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為該病根本病因病機。
1.2 辯證分型
中醫常見證型為:腎陽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不交證,即為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主要證型。
腎陽虛證:腎陽虧損,命門火衰,陰寒內生,則見腰背酸軟疼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浮腫自汗,夜尿頻多,氣短語怯,眩暈神疲,經少經閉。張帆[1]認為,體內氣血津液可以疏通調達,是一身陽氣的溫煦推動所致,如果人體腎陽虛,就失去溫和外達之能力,氣血津液運行不利,重則凝聚阻滯不通。因此圍絕經期綜合征腎陽虛證之病機為腎虛為致病之本,寒阻為標,標本同存,互為因果。
腎陰虛證:腎陰虧虛,失于滋養,虛熱內擾而致虛熱證候。腎陰虧虛,相火妄動,陰虧則經血來源不足,故經少或經閉,多伴腰膝酸軟。《素問·六節藏象論》載:“腎精不足,骨髓化生無源……易于骨折”,說明腎陰不濟,會影響骨髓的形成和發育,出現骨質疏松、骨折等癥狀。同時《素問·六節藏象論》也指出,因腎陰不濟,則精血虧損,圍絕經期的婦女會有頭發發白并脫落的現象[2]。
肝腎陰虛證:《傅青主女科》云:“經本于腎,而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此也指出了腎精的重要性,強調經水是來源于由腎精所化生的陰血。肝腎同源,精血同源,按照五行制化理論,水為木之母,則腎為肝母,母虛子虧,腎精不足,無力滋養肝木,肝腎陰虛。又因肝藏血,主疏泄,為經血之源,氣機調暢之樞,若其藏血不足,月經則不能按時而至;疏泄無則,氣機難以調達。故肝藏血與疏泄的功能協調,是女子氣血調和,陰陽協調的關鍵。女子到了中年,腎氣漸衰,沖任漸衰,天癸漸竭,腎精漸虧,使精血無以化生,肝藏血無源,從而導致陰虛無以斂陽,陰陽失衡,臟腑失調,諸癥叢生[3]。
心腎不交證:久病傷陰,房事不節,或思慮太過,情致憂郁化火;或因外感熱病,心火獨亢導致心腎水火不濟。根據中醫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之心,使心火不亢。若腎陰虧損,水不濟火,不能上養心陰,則會導致心火偏亢,擾動心神。金哲教授[4]根據腎藏精、主生殖、為沖任之本的生理功能,以及與生殖內分泌具有內在聯系的特點,提出圍絕經期綜合征以腎虛為本,腎陰虛水不涵木,致肝火偏旺,水不制火,心火上炎,則心腎不交。腎陰不足,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腎,使心腎陰陽水火失于協調既濟,則出現一系列癥狀表現。
2 中醫對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治療
2.1 中藥治療
張玉蓉[5]等人運用補腎益精、滋陰潛陽之法,采用補腎安沖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腎陰虛證,處方組成:菟絲子20 g,熟地20 g,巴戟天15 g,仙靈脾15 g,龜甲(先煎)30 g,何首烏20 g,浮小麥30 g,遠志6 g,酸棗仁15 g,夜交藤15 g,枸杞15 g,丹參15 g,甘草10 g。該組方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且對患有內分泌功能失調及圍絕經期綜合征的患者有很好的療效。
楊文[6]自擬之中藥養心定志方來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心腎不交證,藥物組成:生地12 g,麥冬12 g,山萸肉12 g,生龍齒30 g,酸棗仁15 g,黃連3 g,當歸12 g,白芍12 g,黃芪15 g,白術12 g,茯苓15 g,炙甘草5 g。全方兼顧全面、補瀉共進,以達到交通心腎、滋養腎陰以及清降心火之目的,良好結合病機,總有效率高達93.4%,治療療效佳。
2.2 其他外治法
趙文斌[7]應用針灸方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對患者給予常規針刺法治療,取穴:關元、三陰交(雙側)、腎俞(雙側)、太溪(雙側)、命門、并配合督灸治療,針刺治療為每日一次,留針30分鐘,督灸治療每周1次,2周為1療程,共計4療程。采用督灸結合針刺法對于圍絕經期綜合征腎陽虛證患者的治療有十分顯著的臨床療效,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新治療手段,具有很好的鎮靜安神、止痛等效果。
孫凌蓉[8]收治30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分別對其選取關元、氣海、脾俞(雙側)、腎俞(雙側)、肝俞(雙側)、三陰交(雙側)等穴并隨癥加減,采用針灸徐急補瀉的方法,有效率達到87%,患者回訪情況佳。
3 結 論
圍絕經期婦女由于個體差異,臨床表現有很大不同。有些婦女不需要治療,而有些女性需要醫療干預才能控制癥狀。治療目標是為了緩解近期不適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早期發現,降低其他疾病發生的風險。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減少不良反應發生。中醫治療做到因人制宜,因病制宜,通過整體調治及藥物多靶點作用,改善患者圍絕經期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侯 聰,張 帆.張帆治療腎陽虛型圍絕經期綜合征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08):1504-1505.
[2] 燕玉奎,余 琰,邵 晶,王志旺,郭 玫.從腎陰虛論治圍絕經期綜合征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9,35(11):165-167.
[3] 李春楠,張進軍,李曦雯.絕經前后諸癥經驗探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31(08):1428-1430.
[4] 李云波.金哲治療心腎不交型圍絕經期綜合征經驗述要[J].北京中醫藥,2009,28(07):504-505.
[5] 張玉蓉,陳小平,謝 波,曾科學.補腎安沖方治療腎陰虛型圍絕經期綜合征3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05):1-3.
[6] 楊 文.養心定志方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心腎不交型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0):71-72.
[7] 趙文彬.督灸結合針刺治療腎陽虛型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2019.
[8] 孫凌蓉.針灸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30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28(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