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國
摘 ?要:問題式教學是當前在教育領域中受到普遍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問題式教學,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教與學的結合,是具有很強思維引導力、課題探究力的教學活動。本次研究對問題式教學在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對優化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成果做出了積極的嘗試。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地理教學;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學科是初中生接觸的一個新的學科。地理學科往往以十分宏觀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對城市、人口、經濟、交通等各方面的教學與探究基于大量的數據材料和時空歷程來進行。這就造成了同學們學習地理的難度較大,只能死記硬背,卻做不到融會貫通。進行問題式教學,就是要通過問題的提出來幫助學生關聯各方面知識點,實現綜合的思維,綜合的運用。這是學好地理知識的必要條件。
一、問題的提出要講究技巧
問題式教學的提出,其中心點顯然要放在問題上。既然是為了鍛煉同學們的綜合思維能力,我們至少要確保問題的提出和思考探究的過程需要思維的綜合,需要知識點的綜合,而不能是擺在課本上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的問題。
教育工作者在篩選提出問題,或者引導同學們發現問題的時候,需要結合課本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況、學習情況等做出合理的規劃。比如我們在學習亞洲、非洲等世界幾大洲基本知識的時候,老師引導大家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分辨各大洲在自然地理方面有怎樣的異同點?”其實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在讓同學們分析分辨,教材關于各大洲的接受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進行的,比如氣候條件、海拔高度、地勢地形等。同學們需要綜合教材中對不同大洲相關信息的介紹情況才能找到答案。這就是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只把眼光放在一個章節、一個大洲的信息上,是很難找到答案的。
除了考慮問題本身如何設置,我們還要對問題式教學的開展講究策略。因為從學生視角而言,他們往往不太喜歡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也和學生的學科水平較差,對問題的探究思考能力不高有關。因此,我更主張老師們以鮮活有趣的方式提出問題。比如對于幾大洲的異同點,我們可以采用“猜猜我是誰”的游戲方式來進行。老師在投影儀上展示一組數據或者一張圖片,讓大家推測這張圖片、這些數據是哪個大洲的。避免直接生硬地提出問題,這就可以給同學們更好的啟迪、更好的激勵。
二、小組合作的問題探究學習
問題式教學中,提出問題重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匯總、探究、論證也同樣重要。尤其是作為綜合性的問題,更需要學生有綜合性的思維和綜合性的視角。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現,更多的同學存在思維認知上的固化和短板,視角比較窄,不擅長進行綜合性的思考。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把問題交給整個小組來探究,讓每個同學各抒己見,這對幫助大家形成多元化的視角,培養綜合性的思維能力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比如在關于學習八年級地理的時候,教材給出這樣一個問題:“云貴地區有很多農民喜歡使用背簍作為工具。請問,這種生活習慣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什么關系?”這個問題的提出就非常考驗同學們對信息的綜合把握能力。在關于這個問題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把同學們分成3~5人一組。各個小組圍繞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負責查課本對照云貴地區的氣候地形資料,有的同學負責記錄大家的觀點,有的同學負責分析背簍的用處和特點。也有的小組并沒有進行明確的分工,而是學生自行思考之后輪番發言。雖然大家合作的方式不一樣,但都起到了相互啟發的作用,都在對相關信息進行綜合。這就達到了訓練綜合思維的效果。
三、結合實例的解題思維驗證
學生針對問題進行的思考和總結,未必都是準確的答案或者合理的解釋。尤其是初中生,他們的學科底子比較薄,生活經驗閱歷不足,對問題的看法往往會有所片面,不夠合理。因此,我們在對學生的討論研究結果進行評價跟進的時候,需要適當結合實例來做印證。比如關于中國人口問題,我們可以從網上搜集國家人口調查數據和某地區人口流動數據等給學生作為參考,將學生的討論結果和實際調查數據對照,以此來驗證學生的觀點是否合理,是否完全,是否可行。老師要讓教學基于課本又高于課本,要從現實情況輔助學生形成綜合性的思維,從而為地理學科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結束語:
基于問題式教學進行的地理課堂教學,體現了教師對學生認知行為習慣的尊重,也是對新課標下地理學科教育目標的迎合。我們要善于提出問題,要善于引導問題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形成綜合思維的習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隨著問題式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地理學科教育一定能有更好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盈,王玉龍.問題式教學助力學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提升——以“水稻種植業的區位選擇”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07):34-36.
[2]嵇瑾.以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地理問題設計與解決——以人教版必修1“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3):52-54.
[3]朱克西,周圣烘.基于問題創設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培養——以“氣候成因”復習課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0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