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君 張斌南 章嵐
摘 ?要:在勞動法中,勞動是專指勞動者為了履行勞動合同義務,而在勞動使用者的組織管理下為了獲得工資收入而從事的職業活動。在競技體育領域只有提供從屬勞動的運動員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政府體育部門官員、運動項目協會官員、俱樂高管、教練員因為有權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和進度,因此都不是勞動法中的勞動者。運動員買賣就是人身買賣,不可能成為運動員商品的交換形式。即使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運動員的交換也不是買賣關系。
關鍵詞:運動員商品;交換形式;共贏剝削;零和剝削。
一、勞動和勞動關系
勞動關系是勞動法調整的主要對象。勞動法中所稱的勞動關系是指在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使用者之間所發生的有償的職業勞動關系。勞動是勞動關系的基礎,勞動法中的勞動具有特定的含義。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經濟學上勞動指任何一種社會生產活動。而勞動法中的勞動,是專指勞動者為了履行勞動合同義務,而在勞動使用者的組織管理下為了獲得工資收入而從事的職業活動。這種勞動既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因此,任何個人的勞動,義務的、無償的勞動以及不是基于勞動合同關系而進行的勞動,都不是勞動法中所指的勞動。
勞動關系中最基本的當事人是勞動者與勞動使用者。所謂勞動者就是在勞動關系中提供從屬勞動的一方當事人。對于勞動者有著不同的稱謂,又稱之為“勞工”的,又稱之為“工人”的,也有稱之為“受雇者”的,還有稱之為“勞動者”,或者“勞動力提供者”的。這些概念實際上使用在不同的語境;“工人”是勞動者的通俗語法;“勞工”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概念,常常在社會學、政治學以及政治經濟學環境下使用;“受雇者”則是一個民法上的概念,是從民法中的雇傭概念而派生出來的;只有“勞動者”或“勞動力提供者”才是勞動上的概念,二者具有相同的含義;我國勞動法采用了“勞動者”的稱謂。
只有提供從屬勞動的勞動者才是勞動法意義上的勞動者。從屬勞動主要表現在勞動關系建立后,勞動者一般會被勞動使用者分配到一定的內部組織之中,并且按照勞動使用者的指揮從事勞動。如果勞動者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獨立地從事勞動,則其勞動不具有從屬性,這樣的勞動者也就不屬于勞動法調整。例如政府體育部門官員、勞動項目協會官員、俱樂高管、教練員,因為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工作進度,因此都不是勞動法中的勞動者。他們享有用人決定權,實際上是勞動使用者的代理人,在勞動關系中屬于勞動使用者一方,應該簽訂聘用合同關系屬于民事合同的一種,按照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原則由民法調整。運動員在勞動關系中屬于弱勢一方當事人,因此不能按照民法中平等自愿原則,放任勞動使用者與其訂立勞動合同。否則的話,必然會發生勞動使用者濫用優勢地位、利用合同損害運動員利益的現象。
二、運動員買賣就是人生買賣,它不可能成為運動員商品的交換形式
許滌新主編的我國權威性的《政治經濟學詞典》把“勞動力商品”解釋為“作為買賣對象的勞動力”,各種版本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對《資本論》釋義的許多論著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堅持了這一觀點。因此,體育報刊影視媒體等經常有買賣運動員的提法,對此,筆者不敢茍同。我們認為,運動員商品不同一般的商品,他不僅具有財產權的屬性,還具有人身權的屬性。運動員商品的交換形式是租賃(即雇傭)而不是買賣。買賣合同是賣者將自己的財產交給買者,由買者支付該項財產價款的一種商品交換協議。這種協議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它一定要轉移買賣財產的所有權。轉移財產所有權是買賣關系最基本的標準。
所有運動員買賣,就是運動員產權在交換雙方之間的一次整體讓渡。這就是說,在運動員買賣關系下,買方取得了包括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使用權在內的運動員的全部產權權能。與此同時,運動員在獲得了運動技能的交換價值之后,則隨之失去了對它的所有權權能。
運動員買賣就是人生買賣。競技運動能力是溫藏在活的人體中的每當生產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運動員的競技運動能力就像人的生殖機能,消化機能離不開活的人體而存在一樣,與活的人體具有不可分離性。這種不可分離性決定了運動員一旦賣掉自身的競技運動能力,失去對自身運動能力的一切產權權能,他就喪失了人身自由。
運動是運動職業技能的載體和發動者,是運動職業技能的物質承擔者,運動職業技能是運動員的內容和實質,運動員的出售必然是運動職業技能的出售,運動員成為商品,運動職業技能也必然成為商品,二者是互相聯系的,前提條件是運動員已經成為商品。競技運動能力是不可能離開運動員而獨立存在的競技運動能力的所有權始終與運動員聯系在一起。在資本主義社會,運動員具有獨立支配自己運動能力的權利,競技運動能力的所有權則始終屬于運動員自己。運動員交換競技運動能力,僅僅是把自己的競技運動能力使用權讓渡給他人使用。在這種情況下,競技運動能力的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運動員讓渡了競技運動能力的使用權,保留著競技運動能力的所有權。同時,運動員讓渡運動能力的使用權是有條件的,他只能分期多次讓渡,絕不會發生所有權轉移,這樣的交換形式與買者支付價款賣者交付財產的商品買賣關系,在性質上是完全不相同的。按照這一標準來分析運動員商品交換,不難發現,即使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運動員的交換也不是買賣關系。既然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運動員交換不是買賣關系,那么究竟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應當是一種雇傭關系即租賃關系。因為這種交換不僅具備租賃關系的基本法律特征,而且也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生活。
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財產交換承租人臨時使用和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協議,租賃合同與買賣合同的共同之處就在于,他們都是雙方有償合同,都是商品交換關系的法律形式。
“讓渡”“交換”之類的提法,沒有揭示出如何讓渡,怎樣交換,是什么法律形式的“讓渡”交換,它們只是對運動員商品的籠統的提法。買賣運動員提法是運動員租賃的誤解和不合理表達,我們探討運動員交換的法律形式,其目的在于回答社會主義條件下運動是不是商品,如果是又屬于什么交換形式。
三、不論剝削統治者及國王貴族所有,或是以國家政府所有,都是把運動員的所有權否定了。
人類社會是由人們的活動組成的。由人們的活動所組成的社會是有規律可循的。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社會發展呈現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即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或三階段文明形態及自然經濟文明(農耕文明)商品經濟文明(市場經濟文明)和產品經濟文明(計劃經濟文明)形態,且五種社會形態和三種文明形態是依次遞進的,下一個形態以上一個形態為基礎,上一個形態以下個形態為方向。
在我國,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雇傭法就隨著國民政府“六法全書”的廢棄而消亡了。尤其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有關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基本因襲了蘇聯的理論和做法,把勞動關系排除在民法的調整范圍之外。在以后的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勞動方面也實行國家統一調配制度,因此,只有勞動政策而沒有勞動法或者雇傭法,而且認為雇傭關系在我國已經隨著社會主義改造而被消滅。勞動法的恢復,是在1978年以后伴隨改革開放政策而出現的。一本權威的勞動法學教材,在闡述勞動關系時也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合同“同資本主義國家的雇傭勞動契約有著根本的差別”由于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實行計劃經濟,我們的勞動合同制度“不再是反映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關系”,“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是有著共同目的的同志合作關系”。在這本教材里,勞動對勞動者而言不僅意味著一種權利,更意味著一種對社會和國家的義務,不勞動者被認為是“社會寄生蟲”而遭到“賤視”,不服從勞動分配被認為是違反勞動紀律的違法行為;勞動法的原則里,不再有平等、志愿等原則,只有“各盡所能、按勞動分配”等內容;勞動合同的訂立不再是“要約”與“承諾”,不再實行締約自由,而是完全實行國家計劃的“錄用職工的原則和程序”;勞動合同的變更內容是具有嚴格人事行正關系的“職工工作調動”;勞動合同終止的諸多事由中沒有職工辭去工作的內容;企業對職工的獎懲不是由企業通過勞動合同和企業內部規章制度來規定,而是由國家立法直接規定。
自由首先是交換的內容,即人的自然與社會需要借助商品流通而獲得滿足的市場。顯然,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的喪失和國有化、公有化的虛化做法,對此資本主義的勞動力個人所有權的,似乎是前進了一步,實際上無論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上說都是行不通的。不論剝削統治者及國王貴族所有,或是以國家政府所有,都是把勞動力的所有權否定了,都是倒退到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對勞動力所有權被剝奪的情形上。任何國家的法律對公民具體權利的規定,盡管在具體權利的形態上千差萬別,但從價值層面看,其最一般的內容,無非是對主體(人類、人類群體、人類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規范的規定。在最抽象的意義上,所有被確定的具體權利,均不可能超出主體的自由平等的范圍,所以,基本的人權就是自由平等權利;其他權利均是自由平等權利在不同層次和不同領域里的體現。例如,運動員的轉會流動以及獎金、廣告費等收入的使用和處置都體現著自由權利;中國乒乓球隊的潛規則是違反體育精神的。對規則的尊重,對人性的尊重,就是人道主義。
計劃經濟并不像我們憧憬的那樣美好。實行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之后,我們依然沒有過上富足的好日子。貧窮和困苦迫使我們逐步放棄了計劃經濟,讓市場經濟在神州大地卷土重來。不僅讓曾經是資本主義尾巴的私營個體經濟破土重來,還把外資引進來了。在探討外企和民營企業有沒有剝削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剝削。如果按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學政治經濟學定義,剝削就是“由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甚至一部分必要勞動”。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就不能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比如,在外企和民營企業都遵守法律規定,依法納稅并都嚴格依照勞動法的各項規定給職工正常支付了工資和其他各種費用后,企業仍然獲得了很多的利潤。如果外企和民企的這些利潤是靠剝削生產的,那么怎樣解釋國有企業在同樣情況下獲得的利潤?是不是也是靠剝削產生的?如果都是剝削產生的,那么不是國有企業的剝削就有道理,而外企民企的剝削就不行?如果不承認剝削,那上述問題根本解釋不清。但如果承認剝削,那我們必須直面一個問題,剝削對不對?一直以來,我們是痛狠剝削的,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剝削。因此,要承認剝削是對的,很多人是難以接受的。但我們認為剝削存在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共贏剝削,一種是零和剝削。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共贏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共贏剝削是這樣一種情況:你的存在對我有益,而我的加入對你有利,我通過剝削你獲得期望得到的東西,你也通過剝削我得到期望得到的東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勞動關系以及關于勞動的觀念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集中反映在具有雇傭性質的勞動關系得到法律的確認,在意識形態上也不再將社會主義的勞動關系同雇傭關系完全對立起來。1979年頒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80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1986年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1994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該法第三章專門規定勞動合同,并且第一次在法律上規定勞動者有解除合同的權利,勞動不再是勞動者的一項法定義務。奧運會、世錦賽前兩三天運動員歸隊已成國際體壇的慣例,2004年雅典奧運會前的“王治郅事件”本不應成為問題。2007年6月29日審議通過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特別法的形式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釋與終止等做了更為詳盡的規定。不僅如此,該法還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人事關系不是勞動合同關系的固有觀念,運動員具有雇傭性質勞動關系從此得到了法律的確認。
參考文獻:
[1]趙復斌,資本與資本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6.413.
[2]張貫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史[M],理論與實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9.29.
[3]柳經偉,社會轉型時期的民法回歸[J],2006.10.92—99.
[4]黃維德,金彪,知識員工與雇主的和諧關系[J],社會科學,2006.10.130—136.
★ 基金項目: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戶外運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09N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