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萱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生一系列變化,心理問題在這個群體中凸顯,已經成為班主任工作中的核心內容。教師往往關注更多的是外在表現較為明顯的學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優等生因為成績優異,又遵守校規校紀積極上進,成為班主任工作中最容易忽視的群體。
一、優等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乎成績,心理焦慮
優等生在學業、工作等方面名列前茅,在各項活動中展現優勢,因此深受教師同學家長的喜愛。雖然他們的性格可能比較完備,但久而久之,成績的優秀、家長同學的喜愛會使自我優越感愈來愈強烈。這種“優越感”不允許別人破壞,自己擅長的領域不允許別人踏入。同時,由于優等生身上承載著家長的期望、教師的期望、升學的壓力,所以他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久而久之,壓力越來越大,就會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焦慮狀態,比如:總想著要超過別人,或者擔心被別人超過;盡管非常努力,但又擔心考不好。
(二)易受挫折,心理脆弱
優等生長期生活在優秀的光環下,覺得自己是別人仰視的對象,且將分數、名次高低看得很重,一旦經歷了挫折或受批評后,由于他們的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面對挫折的經驗和忍耐力還不足,就會不愿面對事實,出現心智脆弱悲觀失望的心理。他們的內心普遍較脆弱,就容易感到自卑,且不愿向別人吐露或求助,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三)心情閉鎖,心理自負
閉鎖心理主要是指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輕易表示出來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現象在中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明顯,它突出表現為學生沉默寡言,喜怒哀樂不輕易表露,其主要特征是關閉性。很多“優等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承擔了管理任務。如何正確看待自己手中的權力,如何在使用這些管理權時處理好與低年級同學、同班同學、教師、學校管理人員之間的關系,對這些本身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考驗。他們出現的心理問題不愿意與人溝通,心理封閉,不利于個人成長。
二、應對策略研究
(一)全面了解學生,重新定位優等生
霍華德的多元智能理論主要闡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個人同時擁有多種智能,如自我認識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等,只是這多種智能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能和個性各具特色。大腦功能定位決定了每個人的智能強項和弱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多元智能理論警視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學生觀:傳統的單一以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的學生觀只重視了學生的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即所謂的智商。其實優等生也有自己的心理問題及弱勢,應該樹立科學的學生觀。
因此,教育者要善于運用教育策略,捕捉和發現每個學生的心理,應該調動和利用每個學生的心理優勢,彌補其心理劣勢,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最終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的。
(二)溝通了解內心,引導學生認清自我
優等生的很多心理問題,多與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看待自己的學習有關,因此要引導他們客觀地評價自己,正確對待外界的期待和評價,確立適當的抱負水平:認識到“好學生”應是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既要關心學業成績,更應重視品德和個性的健康,不能過分地迷戀分數:合理地調適自己的情緒和自我平衡能力。要教育優等生認識到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結經驗,重新認識與反省自己。其次,要教育優等生正確地對待挫折,要能正確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努力消除挫折產生的不良影響,學會補償。再次,參加社會實踐,親身體驗挫折,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三)進行健康教育,保持積極心態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全面素質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學生成長發展的載體。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觀念、新手段還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法實效,真正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調節、自我突破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成長變化,教學相長,師生共育。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教師也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使心理健康工作開展得更好,學生保持積極心態,有利于個人成長與發展。
學生心理健康是教育極其重要的部分,優等生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視。對于優等生,作為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環效應”的影響。在幫助他們增長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人格健全教育,使優等群體中的學生真正成長為德才兼備、身心和諧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