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整體和作為個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都具有系統性。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調的便是將社會治安防控工作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方面與環節都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的,因此應注重各項工作間的協調互動,服務于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共同目標。
關鍵詞:系統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一、系統論的提出
一般認為,系統論由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V·貝塔朗菲創立。系統論認為,開放性、自組織性、復雜性、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基本特征。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系統的整體觀念。貝塔朗菲強調,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他用亞里斯多德“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
其實,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最早論述了系統思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整個世界是由無數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并相互轉化的事物和過程有機聯系起來的復雜系統。恩格斯指出:“我們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的總體,而我們這里所說的物體是指所有的物質存在,從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太粒子。”1有學者認為,這里的“體系”一詞,就是系統的意思。2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歷史觀中,系統論思想也是很豐富的。馬克思是運用系統思想、系統觀對世界上最復雜的系統——社會系統進行科學解剖的典范。首先,馬克思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并把它作為研究社會現象的基點。其次,馬克思根據組成社會有機體的不同要素、結構、層次、環境以及作用條件等揭示出這個機體的不同運動規律。再次,馬克思把整個社會形態的發展當作一個有機體的進化過程來加以研究。3
二、系統論在治安防控中的應用
貝塔朗菲和馬克思的系統論思想為我們構建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首先,作為整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具有系統性。社會治安問題既是分別獨立的個體,又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從整體上說,社會治安問題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然而其組成與排列不是無序的,而是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社會治安問題紛呈,然而可以將其劃分為治安案件、治安事件、治安災害事故、刑事案件等四個范疇。這四個范疇雖是主觀上的一種區別,但確是社會治安問題客觀現實的一種體現。社會治安問題的四個范疇是獨立的、分層次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其階梯形四層次構成了社會治安問題的一個合理等級,有機地組織成社會治安問題的一個整體。從四范疇的合理區分與有機結構中可以看出,作為整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具有系統性。從社會現象與人的行為角度,可以更加具體地發現作為整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系統性。從社會現象的角度看,作為整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具有系統性。社會治安問題產生于社會大系統,受社會大系統運行規律的支配,它本身又以一個系統形式在運行,其不管人們的意識與否,意志如何。因為社會治安問題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受社會規律的支配,社會運行大系統使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具有整體上的系統性。從人的行為角度看,作為一個個個體的人是否會去實施危害社會治安問題的行為,實施何種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似乎是偶然的,然而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看,受人的行為規律支配,一定時期將有一定數量的人去實施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卻是必然的,具體個人去實施何種危害行為,只不過是作為整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系統在人的行為上的一種有機分布。這種行為皆是其系統一種必然的、有機的排列組合。把握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規律,必須將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否則就會被表面的、雜亂無章的現象所迷惑。
其次,作為個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同樣具有系統性。從社會現象來看,作為個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具有系統性。社會治安問題是一種可與人的意識相脫離的事物,然而其是否能夠運行、以何種方式運行,客觀上又是一種“有意識的”整合。一些因素為何能形成犯罪、一般違法、一般不安情形、次生性事件,也是社會、人文、自然領域內各種因素聚集起來并優化成一個有機系統的結果,任一犯罪、一般違法、一般不安情形、次生性事件的發生及其具體運行,危害社會治安,都是在其形成系統后才出現的。所以說,屬于一種社會現象的一個一個個體的社會治安問題的運行,雖然是無意識的,但客觀上必須形成系統才能運行,舍此就沒有社會治安問題的存在。其次,從人的行為上來看,作為一個一個個體的社會治安問題必須在行為人的主觀努力或外力作用下,客觀上構造一個能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系統工程,才能使作為人的行為的社會治安問題成功發生。行為人必須準備一系列的工具,將諸多作案要素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還需要將自己的行為系統調整到最佳狀態,這樣才能確保其作案的成功以及事后逃避社會的揭露與懲罰。偵查與反偵查的較量,實際上是行為人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系統與社會偵破行為系統之雙方系統之質量的較量。當行為人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系統之質量低于社會治安偵破行為系統的質量時,危害社會治安的行為必將被揭露。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強調的便是將社會治安防控工作看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方面與環節都是相互關聯、彼此影響的,因此應注重各項工作間的協調與互動,服務于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思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92頁.
[2]魏宏森、曾國屏:系統論——系統哲學科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70頁.
[3]金其高,中國社會治安防控,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
作者簡介:馬愛國(1976.12)男,漢族,陜西銅川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公安學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