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
摘 ?要:兒童青春期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膨脹等現象出現,筆者嘗試摸索線上線下的習慣養成路線,即時關注兒童心理變化,提升其抵抗挫折的能力。
關鍵詞:青春期;習慣;矯治
關注兒童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互聯網時代,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德育工作面臨挑戰和機遇。筆者嘗試摸索線上線下“雙線并舉”的習慣養成路線。
青春期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既向往怒放時刻的驚艷,又夾帶著一份嬌羞。這個時期的兒童是一個矛盾體,單純可愛,略顯成熟,但內心敏感,容易受挫。筆者所帶的五年級學生就處在這樣一個階段,雖然平時班級里比較活潑有生氣,但有時候,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不文明的話語和不安分的動作。
一、青春期性意識的萌動
五年級上學期,班級里出現了“不雅動作”,幾個男孩子上廁所互相捅小雞雞,看著甜甜圈和香腸的圖片用手勢比劃動作,說出一些連成人都難以啟齒的不文明話語,女孩子則關注娛樂圈明星的花邊八卦,經過調查摸排,還發現部分孩子在家里看成人動漫。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內心充滿了焦慮和崩潰感,為什么我的孩子們會這樣,但是靜下心來一想,也漸漸放寬了心。
因為以上種種現象表明:孩子們開始進入青春期了,性意識開始覺醒,開始注意男女的差異。這是人生成長的必經之路,作為班級的導師,我意識到這一階段孩子能否正確看待青春期現象,學會明辨是非,對于他們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而我要努力為他們正確引航!
(一)理性疏導,普及科學的生理知識
孩子對待事物的理解片面,往往認識不足。要使孩子真正掌握某種行為規則,必須讓孩子理解。在教室里,我先播放“植物種子從萌發到成熟的生長過程”的微視頻,讓孩子了解到人發育成長的過程也很自然,然后讓學生伸出雙手,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的生殖系統和雙手一樣,都是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可以接受自己有雙手,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的生殖系統呢?”學生又笑。接著我又說:“你們想不想像愛護自己的眼睛、自己的雙手一樣來愛護自己的生殖系統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更多的有關生殖方面的知識呢?那么我們來以平常的心態,來了解自己的身體吧!”
(二)化解沖突,面對面開誠布公地交流
我們的教育有時會和孩子現有的行為、邏輯發生傾向性的對立和沖突,要想孩子們信賴我們,我們必須蹲下身來、放下架子,告訴孩子們沒有因其無意間看了成人動漫而生氣,反而坦白地告訴孩子自己那時對性也有過同樣的好奇心。而對性有好奇心是很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不必為此懷有罪惡感。性是真實愛情的產物,相信你很懂道理,可以正確把握自己,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相信你有正確的判斷,做出合理的判斷。如果有什么疑難問題,盡管來問,我們永遠做你的后盾。這樣,孩子容易打開自己的心扉。
(三)教育一致,告知網絡環境的復雜性
“手表效應”啟示我們教育要有一致性,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習慣的培養是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還包括家庭內部的一致性,而且是整個家庭的密切合作,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良好習慣。網絡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能給孩子提供學習交流娛樂的平臺;另一方面,沉溺網絡也讓孩子無法自拔。因此,網絡環境需要凈化,需要家長配合監管,合理使用手機電腦,把握適當的度很有必要。我跟家長們達成共識,查詢資料,搜索信息,時間不宜過久,頻率不能太高;學習之余,可以與孩子一起在網絡上傾聽積極向上的學習欄目,傳遞知識的正能量。家長們也表示贊同。
二、青春期自我意識膨脹
某天放學路上,小王開玩笑要打劫小李的卡片,鬧得小李很不開心,這時兩個女生向小李借錢,小李說自己身上沒帶錢,小王比較霸道,認為小李有錢不肯借,就要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在拉扯中,小李不小心弄壞了自己的上衣拉鏈。
孩子間鬧矛盾的原因,不是不肯包容對方,而是他們堅持錯誤,或者他們根本沒看到自己的錯誤。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膨脹,有些孩子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對他們今后順利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樹立外在標準
像小王這樣的孩子,很有個性,但缺少外在的標準,放縱自己,如果單靠老師的權威解決問題只會讓他口服心不服。我先讓他與同齡的孩子比較,認識自己的發展狀況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與成人和優秀人物比較,認識自己的差距,提高努力和進取的意識;同進行活動前后的“我”比較,給他布置做起來吃力,但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務,也使他了解自己潛在的能力。
(二)傾聽他人評價
剛開始小王拒絕承認錯誤,我直接問他:“你知道別人心目中的你是什么樣子嗎”,他瞪大眼睛看著我。緊接著,我對他說“你的邏輯思維很強,市里參加象棋比賽拿獎,班級里數學練習每次都第一個做完,你很喜歡攻克難題,很會動腦筋,你的課外知識很豐富,同學們都羨慕你知識淵博,親切地叫你“爺爺”,你樂于幫助班級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補課,你真棒,我對你的這些表現都很滿意,我們為你感到驕傲”。但我又擔心他得意忘形,接著說:“你的表現不錯,不過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們期待看見更多變化!”當我選擇站在他的角度,感同身受地同他聊天,他的那顆“太自我”的心就慢慢收回,過一會兒他情緒穩定了,我再否定他錯誤的地方,他也能坦然面對。
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向孩子們開放,而孩子卻被學校單純的愛封閉起來著實可惜。我們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走線上線下“雙線并舉”的德育道路才能守護兒童的本真。
參考文獻:
[1]郭桂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小學班級德育工作途徑的探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研究,2018(1):35-36.
[2]潘美好.巧用“互聯網+”教育,創新農村小學德育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87.
[3]李東旭.小學生養成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課程與教學,201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