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它是由英國應用語言家創立的,發起于19世紀30年代,最早應用于心理學科,后來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引入教育領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使原本冷冰冰、死沉沉的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仿佛一顆小火星兒點燃了學生們的熱情,對激發孩子們內心潛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就讓我們在課堂上把《雞毛信》、《城南舊事》(片段)、《水滸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等,改編成小品表演(那時候還不叫課本劇),從道具到臺詞,從導演到演員,都由學生自己安排,又好玩又過癮,真的印象深刻;后來初中的英語老師就更牛了,直接喊我們學生每天輪流做“dutys report”(值日生匯報表演),還必須用上前一天學過的單詞和句型,時間不超過3分鐘,這大大激發了我們的創造性,每天的英語課開課是我們最最開心的時刻,不亞于現在的“笑傲江湖”的感覺,這也使我們輕輕松松地背到了單詞,操練了句型,真是一舉數得呢。
直到現在我也成為了教育戰線的一個小兵,才發現那就是情境教學在我們身上起的作用呀?不禁贊嘆當時的老師是多么的睿智和有水平。當然,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也時常
活學活用,依葫蘆畫瓢,把情境教學法用于我的課堂上。今天我就粗略的談談在作文課上的應用心得吧。
有人覺得作文課難上,學生難學,可是我最喜歡上作文課,法寶之一就是情境教學法。比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我的樂園》一文時,我事先請孩子們的爸媽拍攝一段孩子喜歡呆的地方的小視頻,并且不給孩子說。在課堂上讓孩子們看著視頻來說這個地方好嗎,為什么好,大家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都很驚喜,于是發言積極踴躍,然后再引導他們加上自己的情感,由說到寫自然過渡,寫出來的效果挺好的。
再比如在教學《我的奇思妙想》這篇主題作文時,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播放了美國影片《飛屋歷險記》,孩子們看著其中的情節,不由自主的發出嘖嘖贊嘆;然后又播放了《侏羅紀公園》(片段),更是讓他們激動不已;最后,播了大火的《拯救地球》(片段),天啦,居然有孩子從凳子上跳了起來,呵呵,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于是因勢利導,讓孩子們自由發言,為什么這些科幻影片這么引人入勝?你曾經有過什么幻想嗎?有說把教材做成巧克力,學完以后就吃掉;有說想發明會飛的鞋,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有說發明自動知道答案的筆,這樣考試就不怕了……你看,孩子們的思維是不是很多姿多彩,不可思議。而我們教育的初心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掘他們的內在潛能。不管他們的想象是不是天馬行空,甚至荒誕離奇,我們所要保護的就是這種幻想的小火苗,說不定未來科技就是為這樣的思維服務的呢。
還有一次即興習作課,我請三個孩子分別扮演爸爸、媽媽和娃娃,場景分別是學校、家里、放學路上,對話和情節由他們自行設計,準備和表演時長不能超過10分鐘。你猜怎么著?有一組孩子選擇的是在家里,爸爸和媽媽為了孩子上不上周末補習班吵起來了,孩子很為難,又無奈,最后為了天下太平哭著說“你倆別吵了,猜拳定勝負,誰贏了聽誰的。”你看多么機智,又多么真實,他們之間的對話、神態以及動作,簡直就是一部小品,把我們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另外一組同學選擇了放學路上,孩子想到同學家玩,又怕被媽媽罵,于是就用電話手表請求爸爸為自己開脫,希望爸爸別說穿,并保證按時回家。接著爸爸就在電話里和媽媽溝通了,結果孩子的媽媽因為下班遲正好撞上了晚歸的孩子,于是一出好戲上演了……大家可以自行腦補情節了,真的是笑料百出,太讓我開眼了。其實,作文課真的可以上的很好玩,孩子們通過預設的情境,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又能把所思所感自然而然的書寫出來,這就是作文啊。
古語說得好“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自從走上語文教師的崗位,我經常捫心自問:為啥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那么好,個人那么聰明,見過的市面那么多,可就是一寫作文就咬筆頭,一副受刑的苦逼樣呢?我覺得還是沒有打消他們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而我反復使用情境教學法,也是克敵制勝的小秘密。這樣操作起來既簡單,又深入淺出,還富有童趣。因為我們小時候不都喜歡各種各樣的“姑姑宴”嗎?其實那就是情境教學的雛形啊!
把習作要求和孩子們熟悉的生活聯系起來,改頭換面成形形色色的角色扮演,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其中滋味,揣摩人物形象,這不就是寫人作文需要的素材嗎?而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不就是一篇好的敘事作文嗎?
小學階段的寫作要求并不高,關鍵在于有內容,會表達,為以后高一級學習打基礎。所以,我認為,只要把情境教學法恰當的使用進去,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讓孩子愛上作文,愛上語文,就是我一直的追求。而我會繼續探索下去,相信在前行的道路上會發現更多的瑰寶,獲得更有價值的成果。努力吧,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