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松華(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分院)
我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產業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升,對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等不斷提高。“一帶一路”有助于中國實現更好的發展,促使經濟狀況不斷提升。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接觸社會,加深社會認識,提升國際視野,有助于創新創業意識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對當前外交狀態所采用的一種全新策略,是創立“絲綢之路經濟關系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總體策略的簡稱。此種政策主要是以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經濟關系為主要的核心理念,并與多個國家增加經濟上的聯系,為商貿行業帶來大量的經濟機會。對國內商貿行業發展而言,“一帶一路”正在為其提供較為全新的發展方向[1]。商貿行業的高效發展和“一帶一路”體制聯系,從行業自身運作形式做分析,“一帶一路”體制建設中蘊含著民族經濟及國家目前經濟體制發展道路,要想提升“一帶一路”的發展質量,需要商貿行業有針對性的研究此條件下的項目,結合有關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明確項目的發展狀況及總體進展。
中國在提出經濟貿易政策后,經過長時間的運行,已經開始得到國際上高度重視。不斷融合“一帶一路”的經濟項目,促使多個國家和中國深層次的貿易往來,從而增加經濟發展動力,并強化對當地經濟的升級干預,促使全新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整體經濟發展效率和相對應的模式得到明顯改善。綜合此類狀況,商貿行業強化自身建設,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上,幫助產業人員全面認識到政策體制變化所引起的需要,從而引導行業更加全面發展。為保障整體行業的綜合發展,促使項目運行環節有更加強大的驅動力,就順應此項經濟政策的運行模式,在實踐過程中把握多處細節,幫助產業增強運行質量,保證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2]。
部分高職院校雖已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沒有重視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致使培養目標、理論目標、實踐目標認知不到位。
第一,培養目標不到位。部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模糊,教學手段沒有緊扣時代發展,行業企業需求不能及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及專業能力培養,不契合新時代要求。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包括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理論知識的認知程度等,必須深度分析培養目標,構建教育體系,但高職院校陳舊的培養模式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下降,漸漸對學習失去興趣。
第二,理論目標不到位。部分高職院校從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角度出發,優化理論教學體系,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較差。理論產生于實踐過程,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重視理論知識精講,忽略理論對實踐過程的指導作用,導致理論講解過程枯燥,不理解理論是如何從實踐中提煉與總結,教學效果大幅降低。
第三,實踐目標不到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能力就是實踐能力,由于產業園、實訓基地、企業聯盟、研發中心等實踐基地較少,課程體系中實踐教學所占比例相對較低,學生參與實習實踐機會較少,專業技能培養受限。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就是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建成全面系統的思維體系。部分高職院校并未認識到這點,當學生只運用單一思維體系進行工作時,必然降低問題的處理效率,不利于后續職業的發展。
搭建教育與實踐平臺,圍繞產業園、實訓基地、企業聯盟、研發中心等建設若干專業實踐基地,并進一步運用科技知識興辦企業,從事產品開發、生產、經營或向社會提供科技服務,從科技創新踏上科技創業的道路。創業是創新的升華,更是對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質量的肯定。
(1)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高職院校內部的評價尺度,一種是高職院校外部的評價尺度,即社會評價尺度。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以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征為評價依據,即評價學生是否達到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要求,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是否相符。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評價畢業生群體對社會的適應程度,評價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的契合程度。人才培養方案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和實踐原則,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讓人才培養過程有據可依。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和實踐原則一般涵蓋五點:①培養目標,通過細化指導思想凸顯創新創業能力;②培養規格,通過定崗定向明確創業技能要求;③培養任務,通過專業崗位項目培養學生創新能力;④培養方法,通過工學交替修學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⑤畢業要求,一般3-6年完成課程和論文答辯。
(2)創新創業的認證體系。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專業認證機構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的工程類專業實施的專門認證,由專門職業、專業學會等該領域教育專家、行業企業專家一起,保證畢業生的教育質量。高職院校立足自身發展背景,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創新創業的認證體系,體系的構建以學生為主體,凸顯創新創業要素,探索邊評邊查、內外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使評價更客觀、結果更科學。規范認證行為,加強認證宣傳,弘揚求真務實的認證文化,激發創新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加大財力物力投入,給予榮譽獎勵,推動專業認證動態指標體系不斷優化。
(3)創新創業的工匠精神。“玉不琢、不成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導向,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教學過程不斷灌輸嚴謹敬業、精益求精的理念,學習任務布置上凸顯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培養成學生的職業習慣。實訓教學中學生親身接觸工作環境,通過企業導師的案例教學,切實感受到工匠精神所散發出的巨大光芒,工匠精神作為創新的源動力,深深烙印在學生心田。
教育部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截止到2017年底,涉及到高職創新創業的微信服務平臺共有324個。這些公眾號的使用率僅為9%,且在服務質量、互動性、服務功能上參差不齊,完成官方認證的相關賬號不足25%。經過認證的又集中于江、浙、滬、廣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明顯[3]。
(1)加強平臺管理。提高對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重視,通過利用先進的大數據處理技術、云計算技術、社交網絡技術等,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與智能化程度。通過更加便民的服務給師生提供多樣化的信息選擇,幫助師生了解各種信息。
(2)進行官方認證。高職院校通過官方認證等手段,加強對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的管理,設立專門的信息化保障部門,將日常活動過程中的種種信息及時通過微信平臺與微博平臺進行發布,并及時反饋收集到的信息,避免由于長時間信息處理不及時導致師生對平臺信心下降。當然,也可借助相關的學生團體力量來進行日常信息維護,但要派專人與學生團體進行及時溝通,把握好信息傳播方向。
(3)促進平衡發展。中西部地區的高職院校要積極對待信息化建設,向中南部地區的高職院校汲取經驗。可以選派青年教師到這些有先進管理經驗的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學會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與管理手段進行制度創新,保障教師與學生有效的參與到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日常活動中。
(4)開展實踐教育活動。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過程中,嚴格遵守黨和國家的相關紀律,積極聽取各方的管理與改革意見,一些先進的個人與先進事項進行及時播報,提高師生對創新創業工作的認同,減少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化建設。還可在微信等工作平臺上開展票選評比活動、技能競賽活動等,將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與文化宣傳活動融為一體,充分分析師生心理,把握師生需求。在校期間豐富的實踐教育活動,對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縮短適應期、提升工作效率極其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