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 宋丹丹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審慎性思維,即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標志著批判性思維培養已走進中小學教學視野,走入日常課堂教學。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著眼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有意識地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使之更適應學生的發展,更利于養成學生審慎性思維的習慣。
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只有當學生經歷了深入的思考之后,他們才能對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相對照,從而產生疑問。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賦予學生獨立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尤其是在教師拋出一個問題之后,不要讓全班齊答,避免有的學生陷入惰性思維中。
例如,在“認識百分數”的教學中,我給出一些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百分數的含義,其中有一個例子是酒瓶上的酒精度,學生之前在說百分數的含義時習慣性地套用“將什么平均分成一百份,表示這樣的多少份”的模式,而在說酒精度的時候,回答問題的學生這樣表示:將一瓶酒平均分成100 份,酒精有這樣的42 份。對此,我展開追問:將這瓶酒平均分成100 份是用什么標準分呢?按照重量分還是按照體積分?面對這樣的追問,學生陷入了思考,一段時間之后,我組織學生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是按照體積分,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是按照重量分,其中有一位學生的回答擊中了關鍵點:我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酒精和水不是一樣重的,所以我認為這里的酒精度是按照體積來分的。我肯定了學生的回答,并出示了相應的資料給學生,讓學生明白酒精度的具體含義,并順帶理解了為什么在酒精度后面總是有“VOL”的字樣。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沒有滿足于學生囫圇吞棗式的答案,而是挖掘問題的深度,推動學生去面對本質的數學問題,并經歷了獨立思考和深入交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到獨立思考的樂趣,感受到了獨立判斷的重要性,這為他們的批判性思維習慣打好了基礎。
批判性思維跟發散思維和創新性思維是有內在聯系的,只有習慣于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才能推動思維創新,而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中,教師也需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去做出推斷和思考。
例如,在“認識公頃”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幾個面積單位,促進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在給出“相鄰兩個面積單位的進率都是100”的判斷題后,學生立即否定了這個說法,因為今天認識的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進率是10000,同時也有學生質疑:會不會在平方米和公頃之間還存在一個面積單位呢,只不過我們沒有學習這個單位?我立即捕捉到其教學意義,并引導學生從每個面積單位的定義入手來比較,果然學生在觀察中發現1 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的邊長為1 米,而1 公頃大小的正方形的邊長為100 米,相差100 倍,而之前代表三個面積單位大小的正方形的邊長總是10 倍的關系,有了這樣的發現之后,越來越多的學生支持中間還有一個面積單位的意見。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和學生一起閱讀了相關的學習資料,為學生補齊了這一知識模型。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像案例中這樣同時運用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去看待一個問題的學生并不多,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的多元思考,肯定學生想法中的合理之處,這樣不但可以推升學生的思維高度,而且可以養成學生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的回顧反思,讓學生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待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在反思中能夠有新的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
例如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教學中,學生知曉了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并了解到體積單位中的立方厘米相當于容積單位中的毫升,立方分米相當于容積單位中的升。在全課總結的環節,有學生對教材中“一般計量液體的體積用容積單位”表示質疑,學生以冰箱為例,冰箱中存放的一般不是液體的,但是在標注冰箱大小的時候,都是用“升”做單位,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和交流,學生先是查找相關資料,然后各抒己見,最后學生達成共識:冰箱作為一種容器,所以用容積單位,而不是指冰箱中容納的是液體。
總之,批判性思維是思維品質中關鍵的一點,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和能力創設條件,并適當優化課堂教學行為,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習慣提供條件,為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