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寶坻區北郝小學 白利華
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創新意識的重要意義。創新意識能夠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而創新能力決定了國家發展的能力和發展高度。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考習慣的最好時期。因此,培養小學生創新想法不但有助于學生未來成長,也有助于社會發展和進步。
我國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教學主體,將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比較被動,很難形成自主性的思考。在以記憶為主的學習過程中限制了學生思考,形成了循規蹈矩的思維方式,影響到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無論教學機構、學生家長還是學生自身,都在用考試成績和分數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圍繞著取得高分展開,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碎片化,無法形成連貫性的思維,學生很難對數學知識展開聯想,形成了思維定式,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培養。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思考的過程,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綜合自己所學的知識,針對問題加以運用,思考的過程是學生實現自我提高的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要求學生按照例題所給出的思路解題,學生缺乏擴展性思維。因此,要讓小學生思考意識具有創新性,需要啟發學生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1)轉變教育觀念。對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教學,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教師需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以小學生興趣和愛好為出發點,通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主角。
例如,在計算“14+7+6=?”中,可以采用豎式計算得出“14+7=21”,然后計算“21+6=27”來得出最終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能夠采用更快的方法計算?這里“14+6”是較為常見的口算題目,學生能夠直接說出“14+6=20”“20+7=27”,顯然,這種算法更加快捷。計算出這個結果的方法可能有多種,學生尋求計算方法的思考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過程。
(2)優化知識結構。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就要不斷豐富自身掌握的知識門類。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必然會對學生產生影響。
例如,有一個式子“1+1=1”,需要怎樣解釋才能合理?這樣的問題無疑是在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能在自身知識結構中認識到這是布爾代數計算。教師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夠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對學生天馬行空似的思考方式進行有效把控,才能做到收放自如。
(1)創設良好環境。對小學生進行數學知識教學,要讓學生養成另辟蹊徑的思考習慣,需要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有所區別,一些學生善于用學到的知識循規蹈矩地解決問題,而有些學生喜歡在正常的解題思路上別出心裁。在傳統教學中,那些不按照正常邏輯思維判斷的學生常常被限制,但是并未意識到這種不拘一格的思考方式恰恰是創新意識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加以引導,尊重學生成長和思維發展規律,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思維空間,避免將這種創新意識扼殺在啟蒙階段中。
(2)加強思維訓練。要培養小學生個性化創新意識,需要加強學生思維方面的練習。學生個性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要煮熟2 個雞蛋耗時10 分鐘,如果要煮熟3 個雞蛋,耗時多少分鐘?這道題要結合不同的情況回答,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將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時教師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從自身思考問題的角度進行解釋。進行思維訓練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圍繞問題思考,而并非得到唯一的結論。
(1)對學生多鼓勵。小學數學知識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個性化思維意識,就要改變傳統教育中非黑即白的慣性思維,要在教學中認真聽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對學生進行贊揚和鼓勵,培養學生自信心,同時理清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引導學生走出思考誤區。
(2)讓學生多聯想。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需要讓學生多展開聯想,站在多維度視角下思考問題,答案可能并非唯一,思考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將自己掌握的知識聯系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觸發學生創新靈感的過程。
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的最佳階段,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完善創新意識培養理念,結合學生實際能力進行合理引導,因材施教,提高學生思考積極性,促進學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