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分校 姚 婷
所謂“非連續性文本”,是指“相對于以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非連續性文本主要包括圖表、圖像、圖畫、數據、說明書、音視頻、清單等。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非連續性文本比較簡明、直觀,其概括性、實用性比較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解讀、應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思考、探究的學習方法、策略,為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學習提供幫助。
一般而言,數學“非連續性文本”往往是圖文結合的,其中的非數學信息與數學信息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因而其蘊含的信息量是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考量的是學生解讀數學信息的能力。“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首先是引導學生學會解讀非連續性文本,從中學會篩選關鍵詞,提煉數學信息。
比如,教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這部分內容,筆者就將“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相關數學內容嵌入非連續性文本之中,增強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解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純粹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數學知識問題,相關的數學知識總是嵌入在非數學化的信息之中。以“最大公因數”的教學為例,傳統的教學往往是這樣的簡單化操作:先讓學生寫出a的因數,再讓學生寫出b 的因數,然后讓學生從a 的因數和b 的因數中找出共同的因數(公因數),最后再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筆者認為,這樣教學不利于學生對公因數的應用。而將“最大公因數”的相關知識嵌入非連續性文本之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如給學生提供一個標有長、寬數據的長方形,讓學生用不同規格的小正方形紙片去擺,哪些紙片能正好擺滿?最少需要多少張小正方形紙片?篩選關鍵詞,就是“正好擺滿”“最少”等;提煉數學信息,就是正方形的邊長既要是長方形長的因數,也要是長方形寬的因數,因而就是長方形長、寬的公因數,并且是最大公因數。只有引導學生將非連續性文本信息轉化成連續性文本信息,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
非連續性文本具有直觀性、豐富性等特質。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非連續性文本,繪制圖表,展示數學信息。筆者發現,學生之所以應用非連續性文本表達信息,一方面是因為非連續性文本更直觀明了,另一方面是因為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非連續性文本更能描述、把握、刻畫動態的數學信息。
比如,教學《正比例的認識》(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面對這樣的一個“連續性文本”數學問題: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比例嗎?為什么?許多學生都只是產生了一種朦朧、懵懂的感覺,但是說不清楚理由。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將這樣的連續性文本轉化為非連續性文本,通過假設數據,列表整理、觀察,讓學生直觀看到圓的半徑變化,圓的面積也隨著圓的半徑的變化而變化,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盡管圓的面積隨著圓的半徑的變化而變化,但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卻不是保持不變,而是一直發生著變化。通過作為非連續性文本的圖表,學生直觀地認識到,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不成比例,圓的面積和半徑的平方成正比例。
“非連續性文本”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往往是跳躍性的,給人不連續、斷片的閱讀感受。正是因為信息的雜亂、非連續,才給學生的數學思維帶來了挑戰。作為教師,筆者引入記錄表,引導學生對相關的數學信息進行擇取,從而能讓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
引入記錄表,就是要求學生在解讀“非連續性文本”的過程中,能及時將相關有用的數學信息摘錄下來。比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整理》時,學生遇到了這樣一個非連續性文本習題:紅楓葉牌維生素C 咀嚼片,一瓶凈含量為40g(0.4g/片×100片),使用說明是11~17 歲的人群,每日兩次,每次半片;成人每日三次,每次2 片。就讀于小學的華華和爸爸一起吃維生素片,能夠吃多少天?這樣的非連續性文本,信息量是比較大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數據,從而能讓“非連續性文本”中雜亂的信息變得有序起來。在整理過程中,學生自然能將維生素C 的用法、用量等按照成人與兒童進行分類、歸類,從而能提取有效信息解決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解讀、編制“非連續性文本”,可以使學生學會提煉數學信息,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借助于“非連續性文本”,可以使學生對相關信息進行感知、整合、篩選、分析,從而發現“非連續性文本”所蘊含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