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實驗小學 張玉玲
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是所有學生從小學就要開始學習的基礎必修課程。在新課改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充分地把數學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教師要注意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中的合理運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不能一味地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口述和板書為主進行教學。在多媒體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要活用多媒體,通過圖片、動畫、聲音等各種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在這些多媒體技術的潤色下,學生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課堂上,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也可以被形象化,理論知識看起來會相對生動具體,不像書本上描寫得那么晦澀。多媒體技術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于學習。
例如,教師在講解“10 以內的加法與減法”時,可以利用書上的案例“豐收的果園”進行教學。首先,通過PPT 向大家展示一張豐收的果園的圖片,然后再播放動畫:一個農民伯伯從樹上摘下10個蘋果,給了小張3 個蘋果,給了小王2 個蘋果,又用1 個蘋果當飼料喂了自家的驢。之后切換PPT 提出問題:農民伯伯現在還剩幾個蘋果?動畫演示完以后,教師先讓學生利用十個手指自己數一數,然后讓同學回答問題并公布正確答案,再告訴學生如何用正確的數學方法進行表達:“10-3-2-1=4(個)”。多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對學生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教師要注意在放映PPT 時添加一些比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聲音,比如在切換下一張幻燈片的時候添加“風鈴”的聲音,通過聲音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情境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吸引學生自主地投入解決問題的探索活動中去。在高效地引發出數學問題的同時,利用“果園”把整章內容串聯在一起,使數學知識和故事情節充分融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
因為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學科,所以向學生普及一些課本中很少介紹的數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數學知識和我們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把許多乏味的知識點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觀察到的事例進行解釋,讓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數學以及學習數學可以用來干什么。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的形狀對知識進行解釋,比如在認識長方形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課桌的桌面就是一個長方形,數學教材的書皮是一個長方形,黑板面也是一個長方形,魔方的每個面都是一個正方形,易拉罐的側面展開也是一個長方形等等。
很多數據都已經表明,把生活和數學里復雜難懂的理論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提問的次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讓學生在生活里學習數學,在數學里感悟生活。利用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例如,在進行“元、角、分”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做一個模擬商店的游戲:提前用卡片制作一些1 元、5 元、10 元、1 角、5 角、1 分等紙幣,并告訴大家:1 元錢等于10 角,1 角等于10 分,然后準備一些糖果、鉛筆、橡皮等物品作為商品,讓兩個學生假扮店員,三到四個學生上臺選購想要的商品,讓店員為顧客換找零錢。通過這種玩游戲的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的加減法,還能讓學生自己進行錢幣的換算,通過獨立思考學習到新知識。情境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代入感,讓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兩大法寶,而且課后復習是提高學習效率、鞏固新知識的一個十分有效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可以利用數學故事進行情境的設置來引出新課,還可以通過數學故事鞏固學生新學習的知識點。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數字故事設計應用題來幫助學生進行復習。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九章算術》中“雞兔同籠”的問題設計應用題。再如,教師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設計一些難度適當的計算面積的題型來鞏固知識點,讓學生在了解數字故事的同時進行適量的計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
總而言之,在新課改的逐漸深入中,小學數學的改革可以說是越來越多樣化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時候要注意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和數字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