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 陳佳佳
深度學習即為教師引領學生通過特定體驗完成知識的學習、吸收、遷移與運用,增進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輔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且能夠用來解決習題與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同樣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由此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潛能,將新舊知識融合在一起,使其數學思維與學習能力得以發展,推動高效課堂的構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教師需在課堂上引入更多的生活常識,使其主動學習,輔助他們深度理解知識。同時,小學數學教師要設置一些有關生活實例的習題,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其積極應用數學知識,增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最終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例如,在開展小學數學“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時,教師先要求學生觀察教材第21 頁中有關張小楠生日的統計表與統計圖,說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然后重點探究折線統計圖,說出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引導學生發現折線統計圖不但能表示數量的多少,還能清楚地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接著,教師在課件中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折線統計圖,如股票分析圖、病人心電圖、某地年平均氣溫、某地年平均降水量等,師生一起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之后,教師聯系生活設計練習題,要求學生在周末每隔兩個小時測量一次室外溫度,將收集到的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分析變化情況;或者調查父母一年內每個月的手機話費、家庭水電費等,通過折線統計圖來展示。
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創新性地使用問題教學法,圍繞知識內容與教學目標精心設置一系列啟發性、開放性、梯度性問題,將本節課中的難點、疑點、重點融入問題中,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深度研究,使其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收獲知識,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且體驗到一定的滿足感。
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的過程中,教師先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教材第9 頁中的各種實物圖片,詢問:你們都認識哪些物體?使學生說出認識物體的名稱,適時揭示圓柱與圓錐的名稱,并抽象出相應的平面圖形與空間圖形,初步建立感性認識。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和觸摸圓柱與圓錐模型,設置問題:圓柱和圓錐分別由幾個面圍成?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圓柱上、下兩個面,圓錐下面的面有什么特點?側面呢?什么是圓柱和圓錐的高?分別在哪里?各有幾條?測量圓柱的高有什么發現?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在集體交流中認識和理解圓柱與圓錐的特征。之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圓柱和圓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底面、側面、頂點、高及高的數量展開分析,并交流總結。
上述案例,教師圍繞教學主題精心設計問題,充分發揮出問題的導向作用,吸引學生在問題驅使下自主思考、分析與合作討論,使其深度學習,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與空間觀念。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講授、問題解決、習題解答,還需為他們盡可能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其在操作中探究知識原理,了解知識形成過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根據具體教材內容與教學需求事先準備好相應的材料與工具,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操作與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新知識,使其交流各自的收獲與經驗,在相互彌補中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同時發展動手操作水平。
例如,在實施“長方形與正方形”教學時,教師先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教室立體圖,要求學生找出教室中的長方形與正方形,學生可能找到黑板、課桌桌面、墻面、窗戶、國旗等,并在黑板上抽象出相應的圖形。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拿出長方形紙,研究長方形邊與角的特征,指導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驗證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借助三角尺發現四個角都是直角。教師引導學生依據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主發現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與總結,讓他們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四個角也都是直角。隨后,教師進行拓展性教學,要求學生在方格紙上分別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用兩副同樣的三角板,分別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用長方形紙折出正方形,且簡單說明理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帶領學生自己動手經歷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過程,使其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應用拓展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把握好數學知識的特色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等因素,靈活運用生活實例、問題導向、動手操作等策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使其樂于觀察、分析、思考、猜測與驗證,最終提升數學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