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波
(泰州醫藥高新區實驗幼兒園,江蘇泰州 225300)
區域游戲是保障幼兒自主學習、支持幼兒自由選擇、促進幼兒成長的一種活動模式。從幼兒行為觀察的視角出發,借助一定的方法,看見幼兒、讀懂幼兒、支持幼兒,進而指導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區域和配套材料,是積極探索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區域游戲是幼兒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多取決于幼兒個體或群體所處的物化場所、交際環境和人文氛圍。相對于游戲結果,其更看重游戲過程中幼兒發生的“質”的變化。區域游戲又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支持幼兒以動手、動腦、動嘴等方式多感官參與,具有操作性強、自主選擇、隨機參與、自由組合、同伴合作等特點,可以培養幼兒的探究意識、合作興趣,發展不同幼兒的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行為觀察重視幼兒的當下狀態和發展走向,從發現幼兒、讀懂幼兒到支持幼兒的遞進、幫助幼兒經歷有意義的學習等方面獲得不同程度的成長。教師要善于隨機觀察幼兒的行為,留心幼兒游戲過程,捕捉幼兒如何選擇游戲材料,幫助幼兒懂得如何與伙伴交流,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進而把握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
區域游戲活動既有確定性,也有不確定性,不完全受制于教師的調控,更多取決于幼兒的參與興趣與投入程度。教師通過幼兒行為觀察,收集區域游戲活動中的資源與信息,分析比較幼兒參與游戲的動態過程,解讀幼兒之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進而掌握不同幼兒的學習能力、發展需求和成長軌跡,為下一步開發新的課程或完善現有課程提供依據。區域游戲活動既可以由幼兒獨立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和幼兒共同完成。教師在課程內容安排上要改變經驗選擇的做法,針對幼兒發展需求,讓幼兒自主選擇。教師要改變簡單灌輸和側重班級整體的做法,注重以點帶面,將關注班級群體與重點關注特殊個體相結合,從幼兒發展的角度,評價課程建設的質量,讀懂幼兒行為背后的興趣、情緒、動機、經驗基礎與發展可能,進而從課程角度對保教內容、組織方式、環境創設、資源保障等進行系統性重構。
無論是幼兒行為觀察,還是區域游戲活動,都強調了保教工作的開放性、協作性與生成性,家庭與幼兒園的合作共建自然成為題中之義。幼兒園要鼓勵家長演好“伙伴”角色,挖掘從事不同工種、在不同地點工作的家長資源,充分發揮家長群體的作用。通過讓家長參與區域環境的創設及游戲材料的收集,征詢家長對開展區域游戲的建設性意見,邀請家長擔任助教,參與志愿服務等,家長得到與孩子溝通信息、交流情感、陪伴成長的機會,了解孩子學習的內容、方法和效果,協助教師解決孩子在學習或社交上遇到的困難,從正向角度充分凝聚家庭和幼兒園合作共建的教育合力。
將游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幼兒園觀察幼兒行為、組織區域游戲的研究課題。幼兒園秉持開放包容、多元建構的指導思想,采取園內挖掘、園外借力、家園合作、區域融合等方法,收集用于園本化課程的資源,并以分類整理的方式,同步建立游戲資源庫。如根據游戲主題、活動區域及幼兒喜好,定向選取關聯性材料,支持幼兒完成游戲任務,讓幼兒保持足夠的游戲注意力,提高游戲行為的活躍度并產出效益。
教師不僅要帶著幼兒唱歌、跳舞、玩游戲,與幼兒建立亦師亦友的親密感情,還要發現幼兒在午休、飲食、游戲過程中細微的情緒變化,讀懂幼兒言談舉止中的喜好、需求和想法,鼓勵幼兒進行探索、想象和創造。教師不僅要敏銳發現幼兒具備的特質,還要學會分析幼兒行為方式。教師要綜合幼兒園的周邊環境,統籌幼兒外在行為的解讀、內在心理的揣摩、獨立作品的分析、成長檔案的記錄、有關音視頻文件的回放和家長意見的反饋等,對幼兒進行全面評估,進而針對性地提供課程開發、環境改造、材料投放、師幼互動等方面的支持。
在游戲理念上,變“三中心”為“三結合”。堅持出發點與落腳點都立足于幼兒成長,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結果為中心、以評價為中心的傳統游戲觀,建立“區域游戲活動與幼兒行為觀察相結合、區域游戲結果與游戲過程相結合、幼兒認知技能和情感價值觀相結合”的現代游戲觀。在游戲主體上,變“單向性”為“互動性”,倡導教師與幼兒教學相長,家長與孩子相依共長,保障幼兒的主體地位,同時要重視教師的引導和家長的參與協作。尤其注意引導家長珍視孩子的獨特性和閃光點,把握孩子的個性特征,了解同齡幼兒的共性特點,不斷調整自己對孩子發展的預期。教師與家長都要樹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理念,克服好高騖遠、揠苗助長的功利思想,在游戲推進中多角度觀察并解讀幼兒的心理狀態和發展需求,結合幼兒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分析幼兒發展的方向和潛質,因人而異地確定不同幼兒的目標任務,幫助他們獲得不同程度的適切成長。
高質量推進幼兒行為觀察視角下的區域游戲活動,必然依靠于發揮“人”的能動性與“物”的保障力。在“人”的能動性發揮方面,教師、幼兒和家長都是游戲的參與主體,也是游戲的主要力量。教師要學會采用課上巡視的辦法,隨機觀察每個幼兒的行為,學會關注幼兒行為背后的意圖,同時調動幼兒和家長的積極性,引導幼兒參與游戲內容的安排和游戲規則的制定,思考游戲推進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引導家長與自己孩子平等溝通、民主協商、協作攻堅,發現孩子一天一天的變化,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在“物”的保障力發揮方面,區分臨時化、專項性游戲及日常化、長期性游戲,提供足夠的功能教室、多樣的區角布置、充足的游戲材料、科學的結構組成,這也是區域游戲順利推進的必備條件。例如,高結構與低結構材料、半成品與成品材料、可拆分與組合材料、一人玩與多人同時玩材料,就有著不同的用途、多樣的玩法,能夠吸引幼兒參與游戲,讓其自由地扮演角色、表現行為、增長見識、獲得經驗。
每個幼兒都是自我學習的主人,有著強烈的求知意愿和廣闊的塑造空間。教師和家長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和成長需求。在區域游戲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幼兒運用繪畫、舞蹈、演講、錄音、手工制作等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效果;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幼兒交換彼此的看法,商量解決問題的途徑,引導幼兒自我反思與自我評價。
總之,幼兒行為觀察視角下區域游戲活動的實踐探究,對落實游戲精神、改進課程形態、深化家園共建、促進園所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不斷踐行和優化融合,推進幼兒行為觀察與成長指導等策略,為幼兒終身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成長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