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彭祖大道小學 施 文
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數學思考的起搏器。”我們知道,數學教學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師生互動來解決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維的內驅力為助推,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發生。基于此,我們應該利用師生互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讓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更加理性。
巴甫洛夫說:“問題是發現的開始,探究的動力,創新的源泉。”我們知道,數學教學就是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解決學生的困惑,同時,在對問題的品析、交流、辨析過程中,完善對數學問題解決的再反省與再構建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就借助黑板上畫的角提出問題:圖形中有幾個角?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為什么?接著,讓學生比較三角板上各個角的大小。最后,結合課本中的內容要求學生探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有很多的角,并不能用比較來判斷它們的大小,那么,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比較角的大小呢?學生給出了各自的想法,但是都不夠準確和全面。此時,教師出示一個量角器,并給學生提出問題:如何正確地使用量角器?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用量角器去測量一個角的度數。接著,讓學生總結一下量角器量角的過程需要幾個步驟,在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加深學生對“角的度量”的理解。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問題開展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既幫助學生掌握了角的測量方法,也引導學生完善了新知。
新課改實施以來,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得到了廣泛運用。數學課堂中創設互動情境就是要根據數學重點內容,在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制造沖突,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這種情境創設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懸念情境,也可以是故事情境,甚至是數學活動情境等。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就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汽車圖片,讓學生找出圖片中有多少有關圓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從中感知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接著,讓學生開展徒手畫圓活動。此時,學生怎么畫都畫不圓,這樣的困惑情境驅使學生討論:“為什么畫出的圓不標準呢?”“如何才能畫出一個標準圓呢?”這樣的情境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在師生共同合作中體驗畫圓的方法。最后,通過相互間的交流及教師引導得出結論。實踐證明,徒手畫圓活動情境比較簡單,但還需要在互動中拓展思維。
聯系生活開展師生之間的互動,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而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變得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就讓學生回憶生活中見過、用過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事物,討論這些圖形具有怎樣的特點。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再如,在教學“除法”時,聯系生活教學:購買9 個蘋果,家中共有6 人,如何分才是公平的?有學生認為用除法得出結果;有學生認為給爺爺奶奶分2 個;有學生認為給弟弟或妹妹分2 個。這樣的數學問題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他們會利用生活經驗來解決問題,從而讓數學學習活動真正發生。
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間通過開展合作交流來促使自己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開展同桌之間或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傾聽別人的意見,優化自己的認知。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欲望,從而讓學習活動真正發生。
例如,在教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時,就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交流合作:市場上有一種飲料,每箱價格為54 元(含6 瓶),而另一種飲料每箱8 瓶,價格為56 元,買哪一種劃算呢?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從他們的發言中可知,多數學生想到用除法來解決問題。因為很多學生有生活中購買飲料的經歷,這樣就讓學生用生活中的體驗來解決問題。要購買價格低的飲料,就必須計算出每一瓶的價格,再通過對比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潛移默化中學會用除法來解決問題。
綜合上述,師生互動是打造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保證。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課堂中師生互動活動的開展。通過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學生的發展高于一切,只有樹立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才能把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到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