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南漕小學 張麗美
數學課程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為起點,以獲得、積累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和體驗數學活動經驗的價值為目標,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和數學思維模式,利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數學活動和數學經驗生長與積累的平臺,讓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推動新經驗生成,經歷數學化過程促進新知識學習,設計數學活動,豐富思維含量。
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設計基于已有經驗的兩個數學活動,首先是“算24 點”的小游戲:
教師出示4 張撲克“2、3、4、A”,讓學生算一算。
在交流算法后,說一說“A”代表的是多少?(“A”代表的是1)
師:這里的字母表示什么數?
揭示: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數。
接著,創設“用小棒擺三角形”的活動。
師:擺一個這樣的三角形用3 根小棒,擺2 個三角形用幾根小棒?怎么算的?擺3 個、4 個三角形呢?
組織討論:你也能照樣子提出一個問題嗎?能提出多少個這樣的問題?
師:我們還可以一直擺下去,式子也可以一直寫下去,誰能想辦法用一道式子既簡明又能概括我們寫的所有式子?
師:仔細想一想,小棒的根數是a×3。這里的a 表示什么?a×3 表示什么數量?三角形的個數與所用小棒的根數有什么關系?
師:看來含有字母的式子不僅可以表示數量,還可以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
這里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激活學生的學習活動,實現原有生活經驗與新知之間的無痕鏈接,發展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經驗。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出發,結合所學內容的知識,注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直觀性,注重讓學生動手實踐,增強知識的探究與發現,使學生獲得直接的、具體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時,教師應密切數學思考與動手實踐的聯系,強化數學體驗與動手實踐的結合。
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比較兩個大小相近的長方形面積時,分為三個步驟來強化數學體驗與動手實踐。首先出示“寬相同,長不同的兩個長方形”,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接著出示“長、寬各不相同,面積比較接近的長方形”,通過動手操作發現重疊的方法無法比較。最后,引導學生把兩個長方形分為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來進行比較,引出統一標準的測量單位——面積單位的認識,讓學生進行數學體驗,產生更多的數學感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
數學思維模式是在學生不斷地經歷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中逐步建構形成的。數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體驗觀察與猜想的過程,體驗抽象與概括的過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從生活場景中找出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面的形狀是正方形?從生活中感知圖形的具體物象。然后讓學生找出長方形和四邊形的共同特點:四條邊和四個角。借助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逐步抽象出長方形的本質屬性:長方形有4 條邊,對邊相等;有4 個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礎上,溝通正方形和長方形的聯系,抽象出正方形的本質屬性:每條邊都相等。
因此,教師要注重讓學生體驗抽象與概括的過程,突出對事物本質特征的抽象,并把本質特征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形成抽象與概括的模式,讓學生豐富和積累抽象與概括的活動經驗。
數學學習活動中的反思,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批判。通過活動反思,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新的層次來看待學習過程和學習的結果,更有利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教學活動中應該注重讓學生在質疑中反思,感悟數學本質;在歸納中反思,沉淀活動經驗。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一課,在推導出計算公式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圓面積的推導過程,讓學生質疑:“圓是不是只能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推導?能不能轉化成別的圖形來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學生嘗試,發現圓也可以剪拼轉化成三角形來推導公式。通過比較學生發現,轉化成長方形是最利于觀察且合理的,使學生的操作經驗得以進一步升華,把實踐經驗轉化為理性經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在歸納中反思,引導學生全面回顧,著重明確數學活動的步驟,養成有序探究、有序思考、有序歸納概括的思維程序,強化思維模式。
綜上所述,數學學習離不開數學活動,教師在創設數學活動時,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反思總結”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數學活動體驗、感悟,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模式,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