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 李春輝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單純依靠理論知識,而要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因此,活動對于數學教學和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發揮思維潛能,并且借助“說”來表達自己的思維,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給學生“說”的機會,學生有時也缺少發言的勇氣。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在課堂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真實情境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角色中,在課堂上想開口說,想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說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創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問: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什么運動?學生紛紛說出自己喜歡的項目,有足球、籃球等。接著,教師在多媒體上展示了陀螺,并讓學生在“做”圓形的過程中說一說圓形的特征。學生通過折一折、剪一剪做出一個圓形,教師讓學生探究:圓心在哪里?圓一共有多少條直徑?有多少半徑?直徑和半徑在長度上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尋找答案,通過觀察教師的多媒體圖片及手中的圓形發現,圓心到圓的邊的距離相等,每一個圓都有無數條直徑和半徑,從長度上來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接著,教師又讓學生根據所學圓的知識思考:車輪為什么是圓形?如果是方形或三角形會怎么樣?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給學生“說”的機會,并讓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實踐操作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大量事實證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才能觸發大腦的創新區域,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讓學生認真聽,更要讓學生實踐操作,通過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對知識形成表象認識,引導學生會說,靈動學生思維,找到更多的解題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思維靈活性,掌握知識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計算“如果要制作這樣一個牛奶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材料?”由于學生對立體圖形缺乏三維空間感,因此,教師讓學生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來計算表面積,有學生提出:將長方體拆開成為一個平面圖形后再計算,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思維。學生1:分別計算每一個長方形的面積,一共六個長方形,再相加即可。學生2:拆開前的圖形中,兩個對面面積相等,因此,可以算出三個長方形的面積相加,再乘以2。針對學生2 的說法,學生再次將平面圖形折成長方體后發現,對面面積相等,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在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會說,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了學生思維靈活性,讓數學課堂更加有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目前小學數學使用的教材中涉及的例題、練習等,很多都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在活動中敢說,教師要鼓勵學生,減輕學生思想負擔,讓學生更加自信,尤其是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更適合學生掌握知識,學生應該更加有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說”培養學生思維探究性。
例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生活案例:老師昨天去社區超市買東西,老師帶了50 元錢,買的東西需要40 元,老師現在有多少錢?如果買的東西需要60 元,老師現在有多少錢?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后非常感興趣,如果買40 元東西,當然剩余10 元,但是買60 元東西呢?有的回答欠款10 元,有的說向別人借款10 元。教師為學生引入了負數的概念,大于零的數為正數,小于零的數為負數,因此,老師剩余款為-10 元。有學生提問:“零是正數還是負數呢?”老師及時表揚了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借用數軸的方式進行分析判斷,經過判斷后發現,零是臨界點,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教師根據生活中的溫度提出:今天溫度最高零上10 攝氏度,最低零下8 攝氏度,怎么表示呢?在教師的引導中,學生對負數有了初步的認識。
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中引入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活動,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可以大膽地進行判斷,并且敢于發言,方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在課堂中引入不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想說、會說、敢說,不斷提高數學交流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創新性、靈活性和探究性,讓數學課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