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昊,楊 飛,王 昊,賈雨晗,楊月菊,趙 雁
(1.寧夏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 2.寧夏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寧夏 銀川 750001; 3.寧夏農墾農林牧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寧夏 銀川 750021; 4.寧夏農業勘察設計院,寧夏 銀川 750001; 5.寧夏農田水利建設與開發整治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 6.寧夏農業綜合開發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2)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報[1]、《黃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調度方案》[2]和《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3]均指出,寧夏干旱少雨,水資源嚴重匱乏,計入國家分配的40億 m3黃河水資源,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只有41.5億m3。寧夏不僅水資源缺乏,而且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嚴重限制了農業發展,為解決農業灌水問題,寧夏學習借鑒國內外高效節水灌溉經驗,到目前全區共建成高效節水灌溉600多處,面積23.47萬hm2,占全區總灌溉面積的40%,其中,北部引黃灌區11.33萬hm2、中部干旱帶7.67萬hm2、南部山區4.47萬hm2。在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模式過程中,寧夏歸納總結出4種高效技術模式,現介紹如下,以期為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寧夏在發展節水灌溉技術過程中總結出機井+管道輸水+滴、噴灌模式(A模式)[4],黃河水+沉沙池+調蓄水池+加壓泵站+滴、噴灌模式(B模式),黃河水+調蓄水池+加壓泵站+滴、噴灌模式(C模式),水庫(塘壩)+高位蓄水池+滴、噴灌模式(D模式)等4種高效模式。
A模式主要分布在銀北自流灌區、鹽池縣、原州區、西吉縣、農墾等,面積3.76萬hm2,占比15.99%;B模式主要分布在青銅峽和沙坡頭、農墾等自流灌區,面積8.30萬hm2,占比35.30%;C模式主要分布在利通區、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海原縣和原州區、農墾等,面積9.80萬hm2,占比41.68%;D模式主要分布在固原市和海原縣,面積1.65萬hm2,占比7.02%。
A模式主要適用于無地表水、無過境水的區域;B模式、C模式主要適用于有地表水、有過境水的區域;D模式主要適用于降水較多的區域。
2.2.1 A模式 一是占用土地少,一般1個井房占地約15 m2,可以輪灌20 hm2左右的地塊(以種植玉米為例,出水量50 m3/h,以下全部以種植玉米為作物標準)。二是靈活性較強,可以在山坡等地勢不平坦的地方建設,甚至可以建在渠系上。三是建設費用低,一般在50萬元左右(面積不超過20 m2,基建成本約1 500元/m2;深度不超過200 m,成本約1 800元/m;過濾設備約80 000元/套)。四是適用性強,小型農場、農戶可以單獨操作使用,不宜受其他因素干擾(較其他模式可以單人操作,不受水源的制約)。五是易維護,易操作,設備簡單。
2.2.2 B模式 該模式在寧夏使用面積較大,一是效率高,同時可以大面積灌溉作業,對于大型農場等耕地面積較大的地方可以有效提高效率。二是設備維護費用低,因沉沙池作用而大大降低水中雜質,能提高過濾器等重要設備的壽命,降低田間滴灌管帶的堵塞概率,增加作物長勢的均勻性。三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2018年全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1,該模式下水經過長時間照曬,水溫較高,可有效提高肥料和水的利用系數[5-6]。
2.2.3 C模式 該模式在寧夏使用面積較大,其優點與B模式基本一樣,但沒有沉沙池的作用。
2.2.4 D模式 一是費用低,因為水源主要是依靠降水,減少抽水成本。二是水庫(塘壩)易改造,一般是利用以前的基礎設計就行改造。三是占用土地少,多數是利用塘壩等地,新增使用較少。
2.3.1 A模式 一是因為水溫低,所以灌溉水的利用系數低。二是易造成作物“生理干旱”。夏季氣溫高,植株葉面溫度常高達40℃左右,蒸騰作用強,同時水分蒸發快,根系需要不斷吸收水分補充葉面蒸騰的損失,如果此時澆冷水,土壤溫度突然降低,植株根毛受低溫刺激會立即阻礙水分的正常吸收;但葉面氣孔沒有關閉,水分供求失衡,導致葉面細胞由緊張狀態變萎蔫,使植株產生“生理干旱”。三是供水的面積有限、效率低,在大型農場和大面積灌溉時輪灌次數多,持續時間長。四是嚴重依賴開采地下水,可能會引起不可恢復的生態破壞。
2.3.2 B模式 一是費用高,一部分是建造成本高,包括占地成本、泵房、蓄水池、機電設備、水泵、過濾器、施肥罐、沉砂池等都較A模式高;另一部分是在每年灌溉結束需要清理沉砂池的泥土,費工費時,同時冬季維護費工費時,總體建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都較高。二是占地較多,一般較A模式占地多60倍左右,且能使用B模式的區域一般都是基本農田,地塊價值較高。
2.3.3 C模式 其主要缺點和B模式基本相同,不同之處C模式沒有沉砂池但有調蓄水池,費用稍低。較A模式對過濾器的要求較高,設備運轉較多。
2.3.4 D模式 一是較A模式對過濾器的要求較高,設備運轉較多。二是灌溉面積有限。三是受降水、地形因素的影響較大。
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可對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及使用,有效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解決當前水資源匱乏的問題。沒有水就沒有農業,更談不上農業現代化、綠色農業等,高效節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不同高效節水灌溉模式的使用區域不一,且各有其優缺點,建設時要對農田進行實地考察,綜合考慮當地水源情況、種植農作物、農作物需水量、資金、地形地貌等,因地制宜選擇。對于寧夏沒有水源或沒有穩定水源的中部干旱帶和南部山區,可以不計成本選擇應用,因為只有水才能發展農業;對于引黃和揚黃灌區,要針對性選擇高效節水灌溉模式,以達到節本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