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孫焱焱 (宿遷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與青年學生講話中談到“古今中外,每個國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目前國內的高等院校主要是通過專業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弘揚和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但畢竟思政類課程所占比例有限,且思政課程教師授課內容與學科專業聯系并不緊密,效果甚微。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用好的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所以,除了堅持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外,高校也應當加強綜合思政教育。所謂的綜合思政教育即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思政滲透,本文以“工程經濟學”課程中部分章節為例,闡述這門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
在展開課程思政教學前,教師應當先思考高校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這樣才能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目標一致,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去,從而更好地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標[3]。事實上,課程思政并不是對任課教師提出的全新要求,從古至今教師的職業定位都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傳道”即傳授圣賢之道,就是說除了教授專業知識外,教師還必須具備育人的職責。因此,課程思政教育的興起并不是對教師提出新的要求,而是將“道”合理地融入到專業知識中,以一種更為隱匿的形式貫穿于日常教育教學中,讓教師的職責更為飽滿,更加具象化。
隨著信息網絡的大爆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當代教育的需求,面對這種缺口,如果只是單純地依靠增加思政課程的比例,不但收效甚微,甚至還會對其他專業性課程的正常教學時長有所影響。而專業課思政教學的改革,可以讓教師在講授專業技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當然,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在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科學有效地發掘本門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理清學科體系的基礎上,有效地利用這些思政資源,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讓學科內容更有深度。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工程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屬于應用經濟學分支,作為工程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和工程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它要求學生掌握和了解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學習課程后能對建設項目進行技術與經濟分析、論證、計算、方案比選和評價[4],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工程領域經濟問題的能力[5]。從思政的角度來看,工程經濟學的目標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對社會經濟現象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將社會規則、職業道德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增強學生對正能量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感[6]。
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圍繞著書本上設定好的例題進行授課和講解,教材理論性太強,習題與作業也缺少針對性,甚至期末考試的試卷內容都與現如今的市場經濟情況相差甚遠。而本門課程的學生大多是大學二年級,沒有社會經歷也缺少工程項目的專業知識,課程內容很難吸引學生,再加上網絡的滲透,課堂利用率極低。
而隨著自媒體時代興起,這個門檻很低的職業正在通過網絡向社會散播著一種扭曲的消費觀和國情觀,拜金、奢靡、利己和攀比,沒有樹立良好價值觀的當代大學生也深受影響。因此,結合經濟學的獨特性,挖掘工程經濟學中蘊含的思政資源,探索專業知識思政教學的實現路徑,對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7]。
本研究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工程經濟學”全過程,深入發掘思政元素,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導相結合,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國情觀。
在教學過程中深挖社會時政案例,發揮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協同效應。比如在資金的時間價值章節中,“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內容一直是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長期的教學實踐顯示,學生對于名義利率、計息周期利率和實際利率的基本概念較為模糊,利率間相互轉換比較困難,很難靈活地運用到等值計算中去。針對這個現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現下臭名昭著的“校園貸”事件相結合,既引起學生的興趣做到課程內容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又能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穿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部分知識點對應思政教學導圖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超前消費、沖動消費不在少數,而良莠不齊的借貸平臺更是看到這種超前、沖動的消費觀,推出了面向青年人的校園貸款,其以低門檻、審核快的特點極大地滿足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需求[8],但其危害也是巨大的。在傳統思政教育課程中,教師多是從法律和思想品德的角度,對校園貸款的危害進行強調,但在專業的經濟學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本門課程中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分辨此類貸款中的陷阱,并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計算出準確而真實的還款額度,并指出扭曲的消費觀所帶來的危害,其效果比起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好。
“課堂內”和“課堂外”雙管齊下,激勵學生參與思考,避免學生成為課程“消極的旁觀者[9]”,以行之有效的方式,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①在課前就課程內容設計好具有思政元素的問題,問題以發散式為主,并為學生在提問后和回答后留出獨立思考的空間。例如“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章節,在開課時可以朋友的身份向學生咨詢平時的生活標準和購物習慣,是否了解貸款,是否用過小額貸款。再引入課程需要的案例,這樣學生可以以自然的方式過渡到課程中,也會對引例更感興趣。
②針對課程內容,拓展學習渠道,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通過互聯網、圖書、調研等方式拓展知識面,并將所遇到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分享。例如對于消費觀的問題,可以讓學生通過調研形式,了解同齡人的消費觀點,并分享到課堂上。
③將學習知識和服務社會相結合。把課程教學向企業、社區和農村延伸,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觀察問題,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或解決力所能及的經濟問題,并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工科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教師不應對僅僅局限于弘揚“工匠精神”“大國精神”這種過于單一的思政元素,而是應當結合專業課在自身的特點深挖其獨有的思政元素,不斷拓展,并利用互聯網、音像、圖書和多媒體等各類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發現知識背后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