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所帶來的社會壓力,《民法總則》確立了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以滿足社會發展對民事法律制度革新的需求。我國監護制度幾經變遷,但都未對相應的配套監督制度作出規定,實屬我國立法缺陷。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構建,一方面,是尊重個人自我決定權的體現,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實現私法自治和公權力的平衡。通過借鑒域外經驗,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議我國建立雙軌制的監督機制,以完善我國監護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民法總則;成年意定監護;意定監護監督
目前,全球人口出生率顯著下降,世界各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國家將面臨著沉重的壓力。伴隨人權保障理念的進一步發展,人們變得更加注重追求生活質量,為了緩解養老壓力,許多國家紛紛著手應對老齡化社會。自二十世紀中期開始,全球掀起了對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改革的熱潮,形成了各具優缺點的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從本質上來看,意定監護制度就是監護制度與代理法律關系的相互融合,監護人在被代理人喪失行為能力后,負責處理被監護人的相關事務。《民法總則》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建立,這同時也體現出我國順應國際立法趨勢,注重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但仍然不能忽略,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起步晚且發展歷程短暫,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現行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中,缺乏對監護監督制度的相關規定,這是非常明顯的短板。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發展,離不開配套監護監督制度的構建。
1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現實背景與歷史沿革
1.1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現實背景
1.1.1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
通常情況下,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是否達到老齡化,國際上主要有兩類劃分標準。第一類標準是由聯合國于1956年制定的,即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據總人口比例超過7%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老齡化;當比例達到14%時,則為老齡社會;當比例達到20%時,則認為進入了超老齡社會。第二類則是由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認定大會所制定的標準,其認為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則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以這兩類標準來判斷,我國都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且根據聯合國標準,我國正向超老齡社會發展。如何實現對每位老年人身體的恰當照料、財產的適當管理以及各項相關事務的妥當處理,是當前我國老齡化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要積極發揮成年監護制度所具有的功能。
1.1.2家庭養老功能不足
為控制人口增長,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加上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傳統家庭結構在無形中發生了改變。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一般家庭子女數量都比較多,有四到六名子女的家庭是非常常見的,這表明在我國傳統養老模式中,家庭發揮了主要的養老功能。獨生子女政策適用時間長達三十多年,使得這一時間段的家庭結構多變為四二一模式,即兩名家長養育一名子女并照顧四位老人,顯然,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結構下,一個家庭是無法獨立承受全部養老壓力的。拋開家庭結構改變因素,從司法實踐的角度來看,即使家庭養老能力足夠,但贍養糾紛案件仍然層出不窮。子女在老人贍養問題上相互推諉,同樣會使得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足夠的保障。
1.1.3社會發展對民事法律制度革新的需求
我國現有解決養老問題的制度包括遺贈撫養協議、法定監護等,這些制度的適用范圍都比較局限,無法囊括所有老年群體。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身體各方面機能呈現逐漸下降之勢,成年監護的目的在于保障自身得到適當照顧的前提下,尊重每一個意識能力有所欠缺的成年人的自由意志,做到最大程度的遵循其意志。相較之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具有的獨特人文關懷優勢,更能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求。
1.2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歷史沿革
1.2.1《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的老年人意定監護制度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首次對老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作出了規定。根據該條款的規定,老年人在具備完全行為能力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與家人、朋友或者其他組織協商,通過簽訂書面合同的方式,約定在老年人全部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意定監護人對其進行監護。與以往的法定監護制度相比,老年人意定監護制度改變了我國監護現狀,在監護人的選定上更加的靈活且自主,可以說是我國監護制度的重大創新。但也不能忽視,依據該法規定,意定監護制度的適用主體是年滿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對六十周歲以下的成年人并不適用,適用范圍過于狹窄。關于意定監護監督方面的內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中曾提出了“監護監督人”這一說法。但遺憾的是,在修訂草案的審議過程中,由于考慮到我國當時并沒有建立相應的監護監督制度,缺乏監護監督的實踐經驗,便刪除了該條款。
1.2.2《民法總則》中的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并未明確規定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分別在第十六條、第十七條對未成年人的監護、精神病人的監護作出了規定。雖說有少部分的老年人同屬于精神病人,可以適用精神病人監護條款,但該條款畢竟將大多數普通老年人排除在外。《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正式確立了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并提出了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進步意義顯著?!睹穹倓t》規定年滿十八周歲的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自主選擇適用意定監護,將《民法通則》針對精神病人適用的成年監護制度,擴展為全面的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但仍未對監護監督制度部分的內容作出規定。未作出規定的理由是認為《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規定的撤銷監護人資格條款可以解決監督問題,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制度,如若法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在實踐中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
2建立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重要性
2.1強調尊重自我決定權
尊重自我決定權,是指只要公民對他人的權利不構成侵害,公權力就無權干涉公民的選擇,公民對自身事務享有自主選擇和安排的權利。自主決定權這一理念源于上世紀的殘疾人人權保障運動,人權保障運動的發起推動了國際社會對殘疾人平權問題的關注,也使得聯合國出臺《殘疾人權利公約》來加以保障?!稓埣踩藱嗬s》以尊重個人享有自我決定的權利為理念,隨后這一理念在國際社會上影響甚遠,并不局限在對殘疾人的權益保護上,英美以及日德等國家在監護制度改革過程中也吸收了這一理念,將尊重自我決定權和維持生活的正常化作為兩大基本原則。個人的完全意志值得保護,但殘存意志也需得尊重,尊重自我決定權與我國民法以人為本的理念相契合。監護監督,顧名思義,是對整個監護制度的監督,而不僅僅針對監護人這個主體,監護不僅是一項義務也是一項權利,任何權利的行使都需要監督,否則就會導致權利的濫用。
2.2自治與公權力的平衡
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強調私法自治,但若全然排除外力干涉則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首先,意定監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監護制度不僅要求監護人代為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還需要監護人關照被監護人的身心健康,即使是數位監護人共同監護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其次,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可謂是一把雙刃劍。在被監護人意識清醒之時,被監護人仍可以監督監護人的監護行為,但隨著被監護人部分缺失或是全面喪失自我意識,此時在沒有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只能依靠監護人的內在良心道德來發揮自我約束的作用。在缺乏監督的真空地帶,監護權的濫用極易滋生。最后,根據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法官的理念,對成年人意定監護的監督必須來自于外部,第三人更容易采取中立態度,從而達到監督、制衡的目的。對權益的保護不僅要考慮廣度,還需考慮深度,既要尊重個人選擇,又要降低意定監護未來可能產生的風險,真正最大化的維護被監護人的權益。
3域外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比較
目前為止,我國并沒有對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作出明確規定,存在立法漏洞,長此以往必將不利于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穩定發展?!睹穹倓t》第三十六條規定了監護人資格的撤銷,其內容包括撤銷監護人資格情形以及監督主體。顯然,《民法總則》第三十六條可以看作是事后監督的一種方式,但這并不能起到代替監護監督制度的作用。與國內的立法空白相比,域外很多國家的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發展較為成熟,目前國際上主要存在兩種模式分類。依據監督主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公權力監督、私力監督以及混合制監督,這也是主要的分類模式。依據監督介入的時間點,則可以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
3.1私人監督模式
私人監督模式是指依靠私人力量對意定監護行為進行監督,國家公權力不對監護行為進行干涉,著重強調私權精神,以美國為典型代表。持續性代理權包含人身代理和財產代理,是指在被代理人具有行為能力時,與代理人簽訂書面授權協議,賦予代理人以照料管理其人身、財產的權限,這種代理權在本人意識能力欠缺或者喪失時依舊有效。但在實務中,存在大量代理人濫用代理權侵害被代理人權益的情形,美國于2006年頒布《統一代理權法》來對濫用行為進行規制,明確了代理人濫用代理權的責任,并賦予了利害關系人啟動司法審查的權利。
私人監督模式的優勢非常明顯,首先,排除可能出現濫用代理權情形,這一模式無疑是最能體現出意思自治理念的。其次,美國采用私人監督模式,就代表司法機關處于被動地位,需由利害關系人提出司法審查,司法機關并不主動介入,這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護個人隱私。最后,因司法機關不主動審查,故節約了大量的司法資源,有利于緩解司法壓力。而私人監督模式的缺點也十分明確,單純依靠利害關系人向法院啟動司法審查的做法,并沒有達到約束代理人行為的預期效果,無法有效規制代理人的不當代理行為,從這一點看,單采用私人監督模式是不可取的。
3.2公權力監督模式
公權力監督是指由公權力機關介入,對監護人的監護行為進行跟蹤審查,主動發揮公權力的監督功能,以英國為典型代表。英國確立的持續性代理權授予制度注重對欠缺行為能力人提供保護,并采用公權力機關監督模式來遏制代理人濫用代理權。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以書面協議方式授予代理權限,雙方的授權協議需要向保護法院申請登記,由保護法院進行審核決定。同時英國還設立有公共監護人,來負責監督代理人是否存在不當行為,并向新保護法院進行報告。
英國的公權力監督模式與美國私人監督模式相比,能通過國家強制力督促代理人正當行使代理權,且這種強有力的監督能貫穿整個監護過程,能有效降低代理人侵害被代理人權益的可能性。但英國的公權力監督模式是通過設立英國保護法院和公共監護人的方式進行監督,需要投入較高成本。從我國國情出發,我國已經接近超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群體龐大,如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投入過于巨大,且未必能得到有效運用,這一模式并不適合在我國推廣使用。
3.3雙軌制監督模式
雙軌制監督模式兼采兩種模式以實現優勢放大和缺點互補,以日本為典型代表。日本在借鑒持續性代理權制度的基礎上,同時設立了公權力和私人的雙重監督的任意監督制度。日本同樣采取了由本人和監護人雙方書面協定監護合同的方式,但需要由公證人參與到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其后的修改也需要由公證文書證明,雙方協定的合同需要向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在監督問題上,日常由任意監護監督人對監護事項進行監督,任意監護監督人需要定期向家庭法院報告被監護人的具體情況。若發生緊急情況,任意監護監督人有權在監護人代理權限內作出處分。家庭法院并不處于被動狀態,其可以主動啟動監護監督程序,當家庭法院發現任意監護監督人沒有積極履行自身監督職責時,家庭法院可以主動要求任意監護監督人進行匯報,同時,根據被監護人和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家庭法院可以解任任意監護監督人。
日本的任意監護制度是目前比較合理、完善的監護制度,從制度的內容便可以看出,一方面,對監護的監督包括了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能做到監督到位,確保不遺漏任意環節。另一方面,任意監護監督人和家庭法院既可發揮雙重約束的作用,避免產生法院負擔過重、公權力過度干擾等問題,又能防止監護人濫用代理權,在多種監督模式中,雙軌制監督模式優勢最為突出。
4建立完善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建議
4.1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指導原則
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各國的監護監督制度雖各具特色,但在立法理念上卻趨于統一,形成了“以人為中心”“尊重自我決定權”“活用殘存能力”“維持生活正常化”等一系列先進的理念和價值觀。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作為人權理念的產物,更是要牢牢把握這一原則。第二,最小程度干預原則。借鑒域外經驗可知,僅僅依靠私人監督而全然否定公權力監督是不合理的,意定監護監督工作需要公權力的介入。承認公權力監督的必要性并不意味著對公權力監督沒有限制,公權力監督要尊重監護人的隱私、個人意志,將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第三,最大利益保護原則。正常情況下,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人的被監護人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衡量者,故應尊重被監護人的自由意志。但隨著被監護人意志的缺失,被監護人不一定能時刻維持著利益最佳的狀態,這時候就需要公權力的介入以避免出現失衡局面。對此,必須堅持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4.2建立雙軌制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機制
根據我國國情,我國不適宜單純采用私人監督模式或是公權力監督模式,我國應建立以監護監督人為主,監護監督機構為輔的雙軌制監護監督機制,優先適用監護監督人,強化國家公權力和社會力量介入監護監督事務。
4.2.1意定監護監督人的選任
監督人在意定監護監督制度中作用十分關鍵,其影響著整個監護的進程,由監督人承擔主要直接監護職責,能大大緩解我國監護監督機構的壓力。鑒于監督人的角色定位,中立性應是選任監護監督人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為此可以確定監護監督人選任的消極條件,即原則上不應由監護人的配偶、近親屬、利害關系人擔任監護監督人。成年意定監護雖說擴大了監護人的范圍,不再局限于配偶、近親屬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但是由配偶、近親屬以及其他利害關系人進行監護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此時若由他們作為監督人,顯然與監督理念背道而馳。即便監護人不屬于上述范疇,但仍應盡量選擇無利害關系的自然人作為監護監督人,如此監護監督人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監護監督過程跨度較長且事務繁雜,一般來說,監護監督機構都較為穩定不易變動,但是監護監督人則需要考慮穩定性因素,監護監督人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和責任感。針對這一點,在選任監護監督人時需要考察監護監督人是否具備完全行為能力,以此作為選任的積極條件,未成年人和年事過高的老人并不適合擔任監護監督人,有刑事犯罪記錄或其他可查詢到不良記錄的自然人也應排除。
4.2.2監護監督機構的確立
第一,法院的監督。從我國目前司法資源狀況來看,法院不宜作為我國意定監護監督機構,伴隨立案制和法官員額制改革的推進,我國司法資源已經處于負荷狀態,法院已經無力承擔更多的工作。如果讓法院承擔監督義務,則可能會讓公權力監督流于形式,得不到真正的落實。第二,基層自治組織的監督。村委會和居委會通常對被監護人都有一定的了解,由其承擔監督義務,可便利被監護人,有利于實現長期跟蹤監督。第三,公證機構的監督。現如今,普遍認為公證可作為成立老年人意定監護協議的一種典型形式,足見公證對意定監護協議成立的重要性。首先,公證機構具有權威性,社會公信力高,由公證機構作為監督機構,不容易引發爭議。其次,公證機構專業度高,不僅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還掌握了充足的實踐經驗,由公證機構承擔監督工作更為高效便捷。最后,公證機構對監護協議內容有深刻的了解,并能實時的掌握監護動態。由公證機關承擔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的職責,實現了國家公權的適度干預,為我國建立意定監護監督機制提供了不同于其他國家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4.2.3意定監護監督人的職責
意定監護監督人的職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實時關注監護實際情況,監督監護人是否按照約定履行自身監護責任,關注被監護人的人身狀況和財產狀況,在監護人存在不當行為時,應及時向監護人提出建議。第二,根據監督觀察,定期向監護監督機構報告被監護人的人身狀況和財產狀況,對異常情況則應及時上報。第三,緊急情況下,監護人無法履行監護行為時,為維護被監護人的權益,監督人可以暫時代理監護人。公權力監督機構更像是意定監護監督的最后一道防線,為監督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強有力保障,由意定監護監督人和監護監督機構相互配合,雙重監督更容易實現監督機制的正向價值。
5結語
《民法總則》的出臺推動了我國成年人意定監護制度的發展,其強調尊重自主決定權的價值理念值得肯定,但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的缺位,將成為我國意定監護制度發展道路上的路障。成熟的成年人意定監護監督制度,不能僅要做到事后監督,還要發揮事前監督、事中監督的作用,使得整個監護的過程都得到管控。同時,由監護監督機構進行間接監督,意定監護監督人進行直接監督,即意定監護監督人和監護監督機構相結合的雙軌制監督模式,能最大程度發揮監督機制的效用。
參考文獻
[1]孫文燦.老齡化背景下的民事立法研究[J].人口與發展,2016,22(06):101-109.
[2]孟強.《民法總則》中的成年監護制度[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31(04):22-30.
[3]高豐美.《民法總則》監護規定的進步、不足與完善——兼談“婚姻家庭編”的監護立法[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7,32(03):16-27.
[4]楊立新.我國《民法總則》成年監護制度改革之得失[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7(03):23-29.
[5]張素華.意定監護制度實施中的困境與破解[J].東方法學,2020(02):121-130.
[6]劉安寧.《民法總則》視角下的老年人監護制度研究——以意定監護為中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2):13-18.
[7]李霞.成年監護制度的現代轉向[J].中國法學,2015(02):199-219.
[8]王竹青.成年人監護類型解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65-74.
[9]焦富民.民法總則編纂視野中的成年監護制度[J].政法論叢,2015(06):21-29.
[10]李國強.成年意定監護法律關系的解釋——以《民法總則》第33條為解釋對象[J].現代法學,2018,40(05):182-193.
[11]劉金霞.中國老年意定監護實施的幾個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2018(10):17-25.
作者簡介
張萌(1996.07—),女,貴州省盤州市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