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上海路小學 趙 謙
在課堂上的提問本就應該是有所準備的,更何況更進一步的追問,教師更應該講究時間、方式、深度和廣度。在數學課堂上的深度追問可以幫助學生依靠情景鉆研數學難題;廣度追問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拓展思維;講究時間和方式的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教師所拋出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追問的時候要考慮到以上四個方面。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追問,顧名思義,就是經過第一個問題問答之后,再進行更深一步的問答或是補充。這樣的溝通過程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可以啟發(fā)學生繼續(xù)思考,給予學生回答后的反饋,讓學生更樂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教師的課堂追問不應該是每個問題之后都沒完沒了地提問,而是有針對性地回答、反饋、追問、回答、解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回答是否全面。小學階段學生對于問題的側重點并沒有很清晰的掌握,很多時候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因此,教師按照學生的回答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學生逐漸抓住問題的重點,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理清自己的解題思路。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的過程中,教師詢問學生:“過山車一排有兩個座,一共有七排,坐滿過山車可以坐多少人?”學生一定會選擇算式“2+2+2+2+2+2+2”或者是“7+7”,此時只需要再追問一下:“可是我們今天學習了表內乘法,有沒有人認為自己可以靠乘法來解決問題?”如此有指向性的追問不僅可以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運用新學知識的主動性,提高課堂積極性。
課堂追問固然有其正面的積極意義,但是教師若是胡亂追問,只會讓學生覺得教師喋喋不休、啰啰嗦嗦,一個數學題沒完沒了地講個不停。因此,教師更應該掌握追問的技巧,避免弄巧成拙。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追問策略,希望能夠給各位同仁提供幫助。
環(huán)境治理講究因地制宜,課堂教學也應該以生為本。教師在追問的時候,應該要按照學生上一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追問設計。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圖片,讓學生先回答哪幾個圖形是一個類型的,再追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分類。這個時候就會有學生回答“邊的數量不一樣”“角的數量不一樣”等等,此時學生已經有了對于三角形的初印象,這樣的追問可以幫助教師引入三角形性質等知識點教學。這樣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的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也能讓學生覺得自己是被教師關注的。所以教師應該掌握追問的設計理念,只有當自己的追問內容是以學生的發(fā)展作為目標的時候,學生才會在教師的追問中獲得提升,得到提高。
想要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精彩,教師就應該嘗試變化教學方式,讓學生產生新鮮感,而要想讓追問更好地進行下去,教師就要開發(fā)一些不一樣的追問方式,讓課堂變得豐富起來。例如,在學習乘法運算的時候,學生面對“14×14”的兩位數乘法無從下手,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字拆分成更加熟悉的乘法:“看到‘14×14’,我就想起14可以分成2×7,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將這個等式變成‘2×7×2×7’?”采用反問的追問方式可以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熟悉的運算方式進行計算,不僅幫助學生了解如何用已知的知識點進行創(chuàng)新,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式。除了采用反問的方式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啟發(fā)、拓展等方式追問,只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或性格特點,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出現。
教師要學會掌握合適的時機,在正確的時間追問出合適的問題,清楚自己追問的內容,避免出現事倍功半的情況。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預判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向,這需要教師更加了解自己班級的學生,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當學生對于這個知識點有一定興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追問較難的問題,這個時候學生的興致高漲,對于教師的問題也非常感興趣,因此適時問一些較難的問題,學生有信心也有決心可以解出。而當學生對課堂比較倦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追問中添加一些有趣的成分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四邊形時,學生對于“身邊的四邊形有哪些”這一問題沒有任何反應,筆者就會再追問一句:“看來大家連四條邊的東西都沒見過呢!”這個時候就會有些好強的學生主動參與尋找身邊的四邊形的課堂活動中來,由此我們也能看出,適時的追問是可以調動課堂氣氛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適時運用追問,不僅可以將淺顯的知識點變得更加深刻,也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巧妙地運用追問,不可以為了追問而追問,也不能害怕學生厭煩自己,同時要把握好追問的時機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