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巢湖市湖光小學 司 慧
在將動手操作應用到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對動手操作學習價值的認識不足、教師對動手操作內涵的理解不深以及對動手操作運用的條件定位不清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現階段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預期應用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
其一,操作準備活動始終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主體由傳統的教育工作者轉變為教育學習者,因此,教師都需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目前來看,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應試教育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操作材料準備過程中始終以教師為主,缺乏師生個性化的重組與整合,在后期操作活動設計時也存在成人化的傾向,操作活動質量與預期活動目標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其二,操作過程未能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操作活動過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于活動的重心始終集中于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卻忽視了對學生操作興趣的考慮,導致設計的活動難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動與課程教學內容也只是簡單聯系,長此以往,受操作時間和學生操作能力的限制,操作活動流于形式,操作效果與效率難以得到保證,最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操作準備活動始終以教師為中心是動手操作實踐難以取得預期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原因,也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想從根本上規避上述問題的產生,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從操作材料準備到活動設計,應在綜合考慮學生學習能力、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確保動手操作貫穿于整個課堂實踐中,從而在確保預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通過對操作材料進行適度調整與加工,充分挖掘操作材料所隱藏的認知功能。如在“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計算方式,在課堂實踐時,為確保動手操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們需思考學生的認知障礙,在明確學生本身學習實況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教學操作材料——“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并通過設計“倒沙子”活動,使學生明確“圓錐體積是與其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一概念,而后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難點,突破教材的限制,以此為學生創造性操作提供充分空間的同時,為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奠定良好基礎。
根據大量的調研數據分析可知,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因此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的應用質量與預期應用目標之間始終存在一定差距。為此,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當前教育教學現狀,一方面,在課前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親自嘗試多種形式的操作實踐,從而找到能激發學習操作興趣的活動形式,而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整合各種非預期性的課堂資源,并對學生的操作過程進行細致觀察,從而確保動手操作應用的有效性、規范性和合理性,最終為其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教育工作者需采取不同的指導方式,如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需以模仿操作為主,在操作示范后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并針對學生模仿中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糾正和指導,而針對中高年級學生,教學要基于學生自身狀態,選取合理的教學模式。如在進行“年、月、日”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從而引導他們去探索“年、月、日”之間存在的關聯,以此在激發學生 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加深對課程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總而言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應用,不僅難以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還極易導致學生抗拒心理和畏難情緒的產生,最終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為此,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機體),特別是手的活動與學習內容進行相互作用,從某方面而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積累數學學習經驗、促進抽象思維培養以及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