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明道小學教育集團 何萬蘭
對話是課堂交流的一種形式,也是師生交流中最常見的形式,這樣的交流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將學生的領悟推向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養成科學探究的精神等目標進一步凸顯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是要著力于對話來推動學生的理解,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嘗試: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對話不同于簡單的師生問答,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僅靠模仿和接受是不夠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在對話中引導出學生的疑問,從而推動學生的深入探究,要讓學生經歷嘗試而得出結論,并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獨到的體驗,這樣不僅帶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同時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推動他們提升學習能力。
例如,在“面積的變化”的教學中,我通過將一個長方形按照2 ∶1的比例放大的實例,引導學生計算原來長方形和放大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并做出比較,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四倍之后,我提出了問題:如果不是長方形,而是將任意一個平面圖形按照2 ∶1 的比例放大,其面積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大部分學生猜測平面圖形的面積將擴大四倍,此后我繼續提問學生:“如果將圖形按照不同的比放大,比如說3 ∶1、4 ∶1,其面積又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這樣的問題引發了學生的交流,在交流之后,學生商定了小組合作研究的策略。在對話過程中,一些孩子還特意強調需要研究圓這種圖形,因為它與一般的平面圖形有區別。在組織了指向探索規律的對話之后,我將時間交給學生,并在小組合作取得成效之后組織了學生的交流,推動了規律的揭示。
在這場對話中,學生對將要研究的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領悟到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思考,這樣不僅為學生探索問題做好了鋪墊,而且推動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有不同的認知能力,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尤其在學生的想法具備一定代表性的時候,教師不要立即判定學生的想法是對是錯,而是要在對話中凸顯出學生完整的思考過程,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對于問題的認識,推動學生的深入領悟。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第二課時)”教學中,教師從用小棒擺成三角形的問題開始,引導學生填表寫出擺出一個、兩個、三個等等三角形需要的小棒根數,然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小棒的數量。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有學生用3n-(n-1)表示,有學生用2n+1 表示,于是我圍繞著學生的表達式組織了對話,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將自己的思路詳細地說出來。原來用第一種式子表示的學生是這樣理解的:每個三角形都有3 條邊,但是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每個三角形都有一根小棒是跟前一個三角形合用的,所以要減去n-1 根小棒。而用第二個式子表示的學生中確實也有根據這個思路將式子化簡了,其中也有學生采用了不同的思路,他們發現從第二個三角形開始,每個三角形只要用兩根小棒,而第一個三角形去除一根小棒后也是用的兩根,所以就可以用2n+1 算出所有小棒,這樣學生得到了上述結論。這一過程帶給了他們不同的領悟,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我想學生的整體思想就可以初步建立起來,這為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效的數學教學一定要指向學生的思維發展,在對話中,教師要帶給學生的不僅有結論和規律,還要有思考的過程,要幫助學生建立思路,要推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發散思維,要促進學生思維的完善性,幫助學生養成善于反思的習慣。
例如在“簡單的周期”的教學中,我從擺棋子的游戲開始,在黑板上擺出黑、白、黑、白、黑、白的棋子,然后引導學生猜測下一個棋子是什么顏色,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黑色,在追問學生“為什么是黑色”的時候,學生認定教師擺的棋子是有規律的,在這個情境的推動下,我引導學生探索了簡單的周期現象,幫助學生學會了用不種方法解決這類問題。在總結全課的時候,我就本課伊始擺棋子的環節組織了新一輪的對話——“第7 個棋子我一定擺黑色嗎?”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推動下對周期現象和周期規律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且在對話過程中,學生收獲的不僅是一種新的可能,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
總之,課堂對話作為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根本發展來組織和引導課堂對話,要指向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來促進課堂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