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勤
(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江蘇蘇州 215021)
2018年9月,筆者執教小學一年級語文,正式接觸到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這套教材具有文學性、基礎性和兒童性的特點,如何使用好這套教材,將其優勢發揮到最大化,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的方向。筆者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適宜的教學內容,力圖將其正確、清楚、透徹地體現出來。下面以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為例,舉例簡述教材及教法。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旨在通過經典、準確、優美的文字,給學生奠定最適合的語文基調。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識字第一課中的“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飄”和“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八個詞組分別與八個名詞相對應,用詞準確、凝練,讀起來富有節奏感,并配以色彩明麗、充滿自然氣息的圖片,學生可以通過誦讀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教學時,教師可輔以說話練習,比如,“春風吹,吹綠了……”“夏雨落,落在了……”“秋霜降,染白了……”“冬雪飄,飄向了……”“池草青、山花紅、魚出水、鳥入林”這四個詞組可以讓學生模仿其類型“名詞+形容詞”“名詞+動詞”進行拓展練習。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想象的動力,也鞏固了教材中富有韻味的“三字式”語言。
汪曾祺說過:“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一些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低年級以詩歌、童話居多,對學生的精神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課文《樹和喜鵲》的作者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金波的作品語言優美清新,簡潔中包含著純真和美好,能在兒童心中播下一顆真善美的種子。《樹和喜鵲》這篇課文共六段,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描寫了一棵樹和一只喜鵲的孤單,從“只有”“一棵”“一個”“一只”等詞語中,學生能感受到“孤單”的含義,即沒有同伴的陪伴,十分的孤獨、冷清、寂寞,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體驗感受來講。后半部分描寫了這里種了好多樹后的變化,通過“好多好多”“每棵”“每個”“都有”“鄰居”等詞語的朗讀,學生可以體會到樹和鳥數量的增多;再通過“天一亮”“天一黑”“嘰嘰喳喳”“安安靜靜”這些詞語的朗讀,學生可以感受到樹和喜鵲有了同伴后的快樂。文章前后的情節和配圖形成對比,飽含著環境保護意識,洋溢著濃濃的溫情。這篇課文用規范、準確的語言對學生的語言學習起到了引領作用,在滌蕩學生心靈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走進了文學的殿堂。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注重學生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選取的內容及文體也十分符合低年級學生喜歡聽童話、講故事的心理特點。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的主題為“聽故事,講故事”,選用了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老鼠嫁女》。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講好故事,將整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為學生做好示范,激發學生把故事講流利、講生動的興趣。教師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看圖說話,讓學生把每幅圖的內容講清楚,圖與圖之間的意思講連貫。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教師可以采用“講故事”比賽的方法,教導學生講故事要模仿人物的語言,多用生動語言,先想好再講;可以要獲獎者介紹講故事的經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不斷提高講故事的水平,并在班級創設大家一起講故事的氛圍。
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中童話故事也占了一定的比例,體現了低年級學生適合在通俗易懂的故事中學語言、明道理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無論是第七單元中的《動物王國開大會》《小猴子下山》,還是第八單元中的《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都是引人入勝的精彩故事,各種擬人化的形象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是學生學習模仿語言文字的經典范本。在學習這些課文時,學生通過分角色讀課文、講故事、表演故事等形式,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語言積累和運用中得到提高。《棉花姑娘》一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講述了棉花姑娘分別請燕子、啄木鳥、青蛙為自己治病都不成功,最終是七星瓢蟲吃光蚜蟲,醫好了棉花姑娘的故事,寓科學知識于童話故事中,讓學生樂于閱讀理解文章。學生可以根據文中的角色進行表演,用自己的動作和語言表現出棉花姑娘對蚜蟲的憎惡、盼望病愈的急切心情及見到七星瓢蟲時的驚奇、感激之情,生病前后形成的對比更體現出七星瓢蟲的益處之大。燕子、啄木鳥、青蛙的語言相似,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三者的益處和作用。四個場景中的對話朗朗上口,語言鮮明,適合學生表演,能讓學生積累口語交際語言,提高交往能力。
小學語文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在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每一單元后的“語文園地”都會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提煉拓展和歸納總結,對古詩、名言進行適當拓展,選用一些優美短小的文章進行補充等,培養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大語文”觀。漢字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是中國文化的微縮系統。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第二冊“語文園地三”中包含了“查字典”“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三個部分,其中“查字典”就是在“讀記26 個音序字母”“將大小寫字母對應連線”的基礎上進行的“音序查字法”教學。
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認字、識字、寫字的重要階段,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中對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均有涉及。教材第二冊“語文園地五”將提手旁、口字旁和足字旁的字進行歸類,放入學生的課間體育運動兒歌中;“語文園地五”中以“包”為字根,加上不同的部首,變成“有飯能吃飽”這樣易于記憶誦讀的形式,來學習“飽”“泡”“跑”“抱”“袍”“炮”這些讀音相近、字義不同的形聲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拓寬學生的識字面,增強學生結合義項認識形聲字的識字能力。“識字(二)”的《動物兒歌》中有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等動物,用“誰”“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描述了一幅幅豐富多彩的動物勞作圖。學生在圖文結合的誦讀過程中識記了12個含有“蟲”字旁的形聲字。“蟲”為形旁,表示這些字都與昆蟲有關;另外一部分為聲旁,代表這個字的基本讀音,這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的識字方法,大大增加了識字量,為學生的識字、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曾說過:“我們是為童年做事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帶著高尚的兒童情趣,懷著高位的兒童素養,打著高調的語文意識,引領孩子們走進如果汁冰酪般純凈又甘甜,豐富又美好的童話教學中,編織童年最真、最美的夢。”統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圍繞文學、文體和文字,將最基礎的語文知識、最適宜兒童的語文教學內容和最經典的文學作品通過語文教學提供給少年兒童,為學生鋪墊最純正的語文素養基石,讓教師在語文教學研究中慢慢行、漸漸悟,為學生編織出最真、最美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