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 貝懷喜
學生的數學思考力對于課堂改革背景下高效課堂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該結合課堂例題以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適度引導學生掌握一般數學思考過程,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考能力,培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通過數學模型的構建或者是嚴密推理的過程進行思考分析。因此,教師應該優化傳統課堂例題講解模式,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引入數學思考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是個人思考的方式鍛煉思維能力,為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課堂導入都是以陳舊的情境展開,但是情境模式的導入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趣味性的情境導入可以讓學生增強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聽課效率,但是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導入環節情境化并不能產生相同的效果。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課程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改變教學思路,重視課程導入,將數學思考與課程導入環節進行有機結合。比如,教師在講授“圓周率”時,可以結合數學史中祖沖之運用割圓法求圓周率的資料,讓學生掌握割圓法的基本數學思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熟悉近似法在思考數學問題中的運用。類似的課程導入還可以與數學史相結合,這樣在保留一定的趣味性的同時能夠滲透數學思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方法的創新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數學思考的重要作用。
教師授課過程中會進行相關例題的講解,傳統的課堂例題講解過程中,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解題思路的清晰程度,這樣的講題模式忽視了解題思路對于解題效率的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形成分析問題的一般思路,那么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遇到新題目時就會缺乏切入點。教師應該在例題講解過程中強調數學思路。比如,測量圓周長時運用的“化曲為直”思想可以引入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求解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不規則的圖形分割為幾個基本圖形,再進行面積的求解。另外,教師在講解行程類應用題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總結出“畫圖標注題目條件、根據題目條件尋找等量關系、列等式求解未知數、核查答案”這樣的一般解題思路,讓學生面對行程等類型的應用題時立刻能反映出相關思考過程。教師通過大量例題的講解可以讓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慣性,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數學思考的運用并不是照搬照抄的過程,它需要結合實際的問題通過適當的變形創新,才能夠運用到實際問題的求解過程中。教師為提高學生數學思考的實際運用能力,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例題進行探討,匯集小組成員的智慧,綜合利用數學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比如,教師在講解“雞兔同籠”這一類例題的時候,就可以讓小組通過不同的方法解決。有的小組提出可以利用列表法解決,但是這種方法面對數量較多的情況就不再適用了;有的小組主張運用畫圖法和假設法混合使用的方法,假設全部是雞,腳的總只數就會比實際少,進一步找出“少算的腳的只數就是少算的兔子的腳數”這一關聯條件,讓學生通過推理演繹的方式列式求解:兔的只數=(總足數-2×總頭數)÷(4-2);雞的只數=總頭數-兔的只數。這樣的小組探究環節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通過不同數學方法的綜合運用擴展解題思路,讓學生在實踐中找出不同數學方法使用的條件。
教授數學思考后,教師要及時要求學生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學生才能夠針對題目特殊條件高效地選擇合適的數學思考。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趣味探索性關卡,讓學生靈活運用數學思考進行求解,趣味習題引入課堂的環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嚴密的數學思考途徑對于有效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在數學訓練過程中整理清晰思路,按照有效的數學思路指引,對題目條件抽絲剝繭,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
小學生數學思考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數學思維的創新性和多樣性賦予了數學學科無盡的探索魅力。教師應該從中遴選出經典且應用性廣的數學思考,結合課堂知識或者是典型例題的講解,引領學生進入數學思考的殿堂中。同時,教師在講授數學思考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學生數學能力的綜合培養,讓學生在嚴密的邏輯推理中感受證明的嚴謹性,在等量關系的關聯中探索方程的奧秘。教師應該結合日常的教學經驗進行課程優化創新,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