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仁小學 沈 鋒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高層次目標,也是推動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向學生思維發展中的短板,想方設法為學生的多樣思考和深入思考創設良好的環境,從而推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這個問題加以闡述,希望得到廣大教育同仁的批評指正。
農村學生的成長環境與城市學生有一定差別,所以兩者在知識背景、對待問題的態度以及應對問題的思維方式上有所不同。要找到制約農村學生思維發展的因素,首先需要從源頭上入手,這樣有利于教師指向學生的思維短板,想方設法去補齊。
首先,在知識背景上,農村學生累積的有效經驗更少,涉及的知識領域也相對狹窄一點。比如,教學“24 時計時法”,城市孩子顯然有更多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比如城市街頭巨大的電子鐘、車站、銀行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的24 時時刻等,都為學生了解這部分知識并進一步去比較和思考奠定了基礎。農村孩子也會涉及這一部分,但是相比于城市孩子,顯然他們的接觸較少,儲備的經驗也少,所以在理解問題上會略有欠缺。
其次,在影響思維習慣的外部因素上,農村孩子也有欠缺,很多農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與祖輩生活在一起,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這些人能提供的助力有限,所以在生活中學生缺少學習的來源,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出現思維惰性,遇到疑難問題也不愿意去思考。
最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農村孩子的學習習慣相對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距,反映在學習中,很多孩子在遇到疑難問題時都會抄作業,在課堂學習中,一些孩子對自己缺乏自信,所以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愿意發言的學生較少,這也導致在交流一些問題時,教師只能滿足于學生想到辦法解決,而出現方法多樣性的可能性較小,這樣就難以出現思維碰撞的情況,長此以往,一些學生就會出現思維惰性,他們習慣于聽別人發言,習慣于接受和模仿,這對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來說是有很多制約的。
針對農村學生思維發展的制約因素,教師要嘗試從各個角度去想方設法破解困境,指向短板,推動學生積極思考,提升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創新性,達成深度思考,以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想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維環境。在農村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1)設計適合農村孩子思考的問題,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教材編排中其實已經關注了農村孩子的學習,出現了一些以農村場景為背景的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找出一些適合農村孩子學習的場景,將問題融入其中,這樣可以讓學生無障礙地切入學習,展開有效思考,從而增強學生思維的有效性。(2)營造好的思維氛圍。農村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如城市學生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維氛圍,要多給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讓學生因為思維的碰撞而發現思考的樂趣。
教師的引導是推動學生高效思考的重要因素,在學生思考不夠深入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問題點撥學生,在學生的思考不夠廣泛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更長的時間,鼓勵學生更換角度去思考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多樣化。比如,在教學“簡單的周期”時,教材中出現了“用☆,△和○創造一個簡單的周期現象” 的問題,在展示交流的時候,學生的作品普遍都是以三個圖形為一組,只是排列的順序不同,所以在交流中,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每組一定是三個圖形嗎?由此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之路。在學生想出不同的擺法之后,教師再限定條件:滿足第20 個圖形是△。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思考和實踐,并挖掘出很多不同的思路,給出了多樣的答案。
學生思維受到限制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的知識儲備不夠,數學視野不夠開放。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調研、體驗等活動去接觸更多東西,走進生活,走進社會,打開學生的數學視野,讓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接觸數學問題,展開數學思考,推動學生的數學實踐等。比如,在“認識克”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去尋找哪些物品是用克做單位的,再結合自己的操作去發現常見的糧食作物多少是1 克,經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更好地掌握了知識,而且積累了豐富的學習經驗和思維經驗,這對于他們的思維能力提升也是有幫助的。
總之,農村學生在思維能力發展上與城市學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制約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向學生的思維困境來為學生補齊短板,推動學生展開有效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到強化,為他們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