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玲
(萬年縣陳營鎮中心小學,江西上饒 335500)
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閱讀知識的重要階段,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只有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才能為提升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起到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不僅可以對學生本科目的知識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對學生其他方面的知識學習也有著積極的意義,還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不注重跨學科思維訓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真正從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加強重視,只注重學生單科的思維培養,不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缺乏意識,教學的要點沒有抓住,從而造成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相對比較低。
2.沒有從培養的廣度上加強重視。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只注重深度,忽視了對學生思維廣度的培養,沒有從橫向對比方面展開,這也會影響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圍繞單篇文章內容進行精講,這會讓學生知識的拓展學習受到限制,使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存在不對等的現象,影響學生綜合學習素質的提升。
1.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及時轉變,課程教學中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這必然會影響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良好開展,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新課改下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基礎,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融入,才能對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起到促進作用。
2.教學方法的應用不科學。教師在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實際培養中,由于在教學方法的應用層面存在不科學之處,也會影響語文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對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產生諸多阻礙。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教師融入創新的觀念與現代化教學的需求相結合,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需要教師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結合小學生學習的特征及閱讀教學的要求,將跨學科思維素養的培養作為教學要點,從而真正為學生學習效率提高起到積極作用。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目標,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語文知識學習,注重學生思維的良好發展。教師只有跳出自身學科,對閱讀教學中跨學科的素材加以靈活運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大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第一朵杏花》時,對學生觀察記錄及尋找杏花開放的規律展開教學,讓學生能夠從語文閱讀知識的學習中掌握植物生長的規律,探究科學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找到規律來實施歸類,促進學生自我經驗思維的培養,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有助于學生跨學科思維的提升。教師要充分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知識,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
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從多方面進行優化,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注重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發現知識和探究知識。核心素養中的國際理解是比較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對外國的文化有所理解,以及對不同宗教進行理解,這些都屬于國際理解的范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對學生國際理解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形成全球化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科素養,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積極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跨學科素養提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例如,教師為學生選擇《最佳路徑》的閱讀教學內容,文章講述的是美國建筑師格羅培斯受老太太賣葡萄的方法的啟發而產生了路徑方案的故事。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也要從廣泛的知識學習層面加強重視。學生的知識接受的范圍對學生的思想深度及廣度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對學生知識視野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跨學科的思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發展打下基礎。
教師在對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培養方面,要充分注重素材的科學化運用,才能真正有助于調動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極性,為提升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起到積極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遷移類比的教學方式,要注重掙脫學科束縛以思促寫,為學生良好學習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教師在為學生講述《人類的老師》內容時,通過語言描述了大自然給人們的多種啟發,產生了科學發明,這對學生的聯想思維的作用發揮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教師可以開展探究性活動,讓學生收集相關素材,整理文字,形成最終的表達,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也要重視延伸課外教學,學生通過生活的事物找到共性,這對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培養能起到積極作用。
例如,教師在講解《剪枝的學問》時,要求學生將目光投向生活,將閱讀內容和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理論內容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對技術的應用,操作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
綜上所述,教師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創新應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學生學習的需要,只有創新對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培養,才能真正為學生可持續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