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泰州市高港區水岸景城幼兒,江蘇泰州 2253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教育要以提升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為宗旨,教師要多為幼兒創造人際交往及共同活動的機會與條件,并積極引導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從而形成一種對他人、對社會親近的態度,初步掌握人際交往技能。由此可見,在幼兒教育活動中,積極培養幼兒交往能力十分必要。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載體,其具有相對寬松的空間、輕松的活動氛圍、多樣的游戲形式,是提升幼兒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徑。但教師如何在共享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交往能力,這一問題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有些家長對孩子格外溺愛,凡事親力親為,對孩子百般呵護。孩子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下就很容易形成自負、自大、自我的性格,與他人交往時通常表現出目中無人的傲慢姿態,不聽取他人的建議,也不關注他人對自己的意見或評價,同伴遇到困難時也不會主動伸出援手。
多數孩子由于長期受到家長、社會或教師的寵愛,容易養成“公主病”“少爺病”,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凡事都爭強好勝,若稍有不如意則馬上情緒爆發,且自控能力較差。另外,還有部分幼兒容易因目的沒達成而與同伴發生爭吵,甚至動手打架,以滿足內心的勝負欲。
在幼兒群體中,有部分幼兒總是表現出不合群,不敢與同伴交流,也不愿意與他人合作,說話遇事都有害羞、退縮的表現,不敢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或建議。這類孩子除了天生性格使然外,還因為家長陪伴較少,加上家長對此現象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產生交往障礙。
在共享區域活動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幼兒在玩某個游戲時,心里有與他人合作的愿望,但由于欠缺交往能力,容易出現不聽取別人意見、不愿退讓等現象,最后雙方產生沖突。但多數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只是選擇將孩子們分開活動,而不是教導孩子如何開口詢問他人的想法,導致孩子的交往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為了更好地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拓寬其交往范圍,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跨班級區域和創設多種區域游戲來實現。在日常區域游戲的設置中,可以要求每個班都設計出1~2 個其他班級沒有的游戲活動,這個游戲其實就是本班的特色區域游戲。例如,有的班級創設動腦益智區,有的創設美術繪畫區,有的創設搭樂高區,有的創設棋類游戲區等。在跨班級區域游戲開展之前,教師要組織幼兒共同學習,討論如何結交新朋友,并與新朋友一起玩游戲。對于小班和中班幼兒,教師可以引導其從問名字、幫助他人等方面入手;而對于大班的幼兒,則應從引導其謙讓玩具、主動照顧同伴等方面入手。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們可以和同伴一起選擇喜歡的區域開展活動,而一些留在本班活動區域的幼兒因為已熟悉環境而主動擔當起“主人”的角色,熱情地向新來的朋友介紹本班的游戲規則和流程。在這樣一個開放性的跨班級區域游戲中,所有的幼兒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其他班和新朋友開展游戲,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交往范圍,認識不同年齡段的伙伴,獲得與朋友相處的快樂。
在共享區域活動中,為了進一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及交往能力,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比較貼近實際生活的趣味情境,使幼兒在情境中學會正確表達與溝通,對提升幼兒的交往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教師在共享區域活動中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傳授幼兒語言交流的技巧,告知其在什么場所使用什么樣的語言,以及該如何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遇到什么樣的人要用什么稱呼等,然后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幼兒實踐。例如,創設角色類區域活動情境,如“便利店購物”“理發店洗頭”“醫院看病”等,在活動過程中讓幼兒自行擔任各類角色,教師不必過多參與,只需在一旁適當提點即可,讓幼兒自己學習“便利店營業員”如何與“顧客”交往、“理發師”如何與“顧客”交往、“醫生”如何與“患者”交往,體驗不同角色的交往話術,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交往的快樂,激發他們交往的興趣。
幼兒在共享區域活動中,難免會與其他同伴發生沖突與爭吵,這對于培養其交往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教師要適時教給幼兒一些交往方法,使其掌握基本交流技巧。首先,教會幼兒在與小伙伴交往中保持良好態度,告知幼兒良好的態度是確保與同伴愉快合作的前提條件,要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必須要自己勇敢發出邀請,學會說“請”“好嗎”“可以嗎”等禮貌用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教會幼兒用合適的語言進行交流。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發生矛盾或者磕磕碰碰都是難免的,但教師不能讓其僅用哭鬧或打架的方式來解決,也不能采用許多規則制約孩子的行為,這樣只會讓幼兒之間的交往機會變得更少。教師在及時制止的同時,應該引導幼兒采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我先玩一會兒再給你,好嗎?”“那我們一起玩,行嗎?”等,引導幼兒掌握這些語言,那么雙方就會相互妥協、相互原諒,不僅能避免再次發生沖突,還能促進幼兒之間的友好交流,曾經的“敵人”也會變成好朋友。最后,教會幼兒合作交往的方法。比如,發現他們因為不會合作交往而中斷游戲后,教師可以主動參與其中,在游戲中適當提出建議,啟發幼兒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不僅能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還能提升其合作能力。
幼兒的發展水平及特點是決定其良好交往能力形成的關鍵因素,而提高其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共享區域活動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有利于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例如,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對一些表現良好且禮貌謙讓的幼兒進行表揚與肯定,并鼓勵所有小朋友向他們學習。此外,幼兒在一起玩游戲時,教師可以用手機把一些交往能力較強的幼兒交流過程記錄、拍攝下來,等活動結束后用大屏幕回放,讓其他幼兒觀看小伙伴是如何交朋友的。通過情景再現的方法,不僅能增強幼兒的交往信心,還能給其他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在游戲中,教師要注意觀察每位幼兒的表現,將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比較好的合作交流成果進行展示,然后讓他們上臺介紹自己的成果或者完成過程,分享成功的喜悅。比如,某位幼兒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繪畫了一幅《淘氣的海綿寶寶》,此時教師可以邀請他們上臺介紹自己繪畫的思路,在他們分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口頭表揚,帶動其他幼兒一起鼓掌表示肯定,讓孩子體會到交往的快樂。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對幼兒是最好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高度注重對幼兒區域活動中優秀表現的評價,使幼兒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及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交往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幼兒教師的引導。因此,為了促使幼兒未來能有更好的發展,教師應該重視共享區域活動的開展,在共享區域中積極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使其真正融入集體,逐漸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和審視自己,并逐步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的傲慢意識,掌握與同伴之間交往的技巧,感受人際交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