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嘉
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以“95 后”到“00后”為主,在該群體的成長認知中,2020 年是一個被描述成充滿科幻色彩的年份——幼年時想象中以為,人手一只哆啦A夢、機器人成為事務管家、汽車可以在天上飛……卻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變成了充滿生命焦慮、環境動蕩的年份。針對學生認知、身體、情緒等方面的消極反應,積極開展相關的德育主題活動顯得尤為迫切。
在德育主題活動中,學校應重視藝術的重要地位,充分挖掘并運用好學科中的美育資源,倡導學生參加藝術類活動,在審美體驗中與他人交流、理解、共情。這樣有利于形成和諧、積極的人際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養成責任意識。
“我眼里的浪漫分你一半”主題影像季活動是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基于專業課程、依據學生攝影社團開展的系列活動,活動包括攝影比賽、攝影展覽、專業工藝短片拍攝等。學生自發進行藝術創作,通過影像進行審美交流,傳遞、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尤其是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的時間段,創作者強烈而私人的情緒透過圖像、影音表達出來,這種非語詞化的表現和理解方式有利于消解學生群體緊張、不安的消極情緒,同時對正能量的情感倍速消化。
主題活動開展,需改變以往“教師主導、學生配合”的被動方式,積極倡導“發現、探究、提煉”的參與方式。教師從前期活動的籌備、中期的運作開展到后期的總結,都要鼓勵學生主動參加。當代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個性思維強、自我意識重,對于自主選擇的、感興趣的活動往往積極性高,對于不感興趣的活動要么不參加,要么是敷衍了事。針對這一情況,主題活動的開展可做如下考量。
第一,可從主題名稱著手,吸引學生群體的關注和參與。“我眼里的浪漫分你一半”的主題名頗有特色,看似與常規活動名稱有所不同,但這樣互動式、詩意化的表達容易在學生群體中產生強烈共情。這里的“浪漫”,是春回大地后的自然勃發、生機盎然,也是遭此一“疫”后,動蕩不安中的“小確幸”,冷暖人世間的“真善美”,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對太平盛世的重新認知、強烈向往。
第二,可利用學生社團組織推廣開展主題活動,實現品德自育。在開展德育主題活動時,充分利用學生社團的力量,不僅可以迅速、準確地了解學生群體的心理狀態、興趣點,發動更多學生自愿、主動地參與其中,讓團隊之間更好地交流思想、切磋技藝、增進友誼,同時可以高效快捷地推進活動進程,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推進品德自育。在“我眼里的浪漫分你一半”主題影像季活動中,學院的攝影社團作為中堅力量負責活動的各方面內容,包括攝影比賽、攝影展覽,竹編社團協助參演、拍攝工藝短片《從山林到市集》,配音社團參與短片的后期制作,多方力量相互協作,最終圓滿完成了系列活動,取得了系列優秀的育人成果,收獲了較高水準的育人成效。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這一期望強調了教師要實現從知識育人向文化育人的轉變,也對教師的個人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中,教師必須共情學生群體,實時跟進活動進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自身的德育引導力,力求貼合實際、貼近生活、回歸本位、明確職責。
在“我眼里的浪漫分你一半”主題影像季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發現積極參加活動的大多是對攝影、攝像既感興趣又比較擅長的學生,而那些感興趣而不擅長的學生往往游離在活動外圍。發現問題后,指導教師及時與這部分學生進行溝通,疏導學生情緒,提供專業建議,發揚自身魅力,既鼓勵有專業一技之長的學生發揮自身優勢,也鼓勵不那么擅長的學生享受活動,發現攝影審美的樂趣、影像美學的魅力。德育主題活動的成功推進,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參與和教師的恰當引導,兩者合而為一、高度統一、相互促進。
德育活動可由單獨的一項活動變成系列的多類型活動,從而強化活動主題、豐富活動欄目、吸引學生參與。在疫情防控時期,學生的認知、情緒狀況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明顯改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活動的開展周期和時長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科專業龐雜多樣,學生個性復雜獨特,單一的某個活動很難吸引到大多數學生群體的參加,往往容易影響德育的全員性開展,這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對活動類型的多樣性也提出了要求。
“我眼里的浪漫分你一半”主題影像季選擇了在疫情蔓延的冬春之交開展,將整個春學期作為活動的時間區間,在時長上為活動的籌備、開展和總結提供了豐富的空間。該影像季主要有三個活動,分為攝影比賽、攝影展覽和短片制作,三者之間相互聯系又可以獨立展開,在活動種類和數量上滿足了學生群體差異性的要求,吸引了不同社團、不同專業乃至不同學院的學生群體的熱情互動、有效參與。
德育不同于專業教育,不能僅僅因某一方面的表現就對學生個體成果進行“優、良、中、下”等武斷的判斷。德育主題活動,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結合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綜合考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個性創新能力。
在本次主題影像季活動中,學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學院,對攝影、攝像技術的掌握度不同,器材的選擇上也有專業差別,在評價學生攝影成片、攝像成果時應跳出專業限制,更多從情感性、創新性、內涵性出發制定評判的標準,不一刀切。在最終的作品成果評價中,組織方參考了網上投票數、結合了專業老師建議,多緯度對學生成果進行考量。這種評價思路和標準關照了群體差別和專業差別,也關照了當下的環境背景,使活動主題更具有時代特色,也使更廣泛的人群受到了教育,獲得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