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敏 張亞楠
中華傳統游戲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游戲可以涵育兒童明禮守則、合作互助、樂觀進取的品格。結合新時代兒童品格發展的需要,江蘇省徐州市公園巷小學(以下簡稱公園巷小學)將傳統游戲進行時代化表達,引導兒童在游戲中發展提升。學校構建了包含“戲悅”課程和“戲創”課程在內的游戲館課程體系,成立了傳統游戲社團,打造開放式游戲場館,以開放式、隱育性、常態化的實踐性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涵育學生品格。
“瞧,廢寢忘食的匡衡正在鑿穿墻壁,引鄰舍的燭光讀書呢!”
“看,智慧的司馬光要舉起石頭砸水缸,救同伴了。”
“這不是‘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李白嘛,他正在幫老奶奶磨針呢!”
“女版的劉備、關羽和張飛,焚香再拜,團結一心,情誼堅固。”
美德故事里的人物正穿越千年歷史,來到公園巷小學的舞臺上,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學生們提取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書中人物秀”的時代化表達形式,演出來、說出來、唱出來。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游戲中生情感悟,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人明禮守則的道德品質。公園巷小學構建的“戲悅”游戲課程,將傳統游戲中的文化元素、思維元素、創造元素、運動元素、藝術元素等融入現行的國家課程,將游戲課程學科化、常態化、長效化。
數學課上,學生們借“七巧板”這一歷史可追溯到先秦的傳統益智游戲,按照游戲規則拼成1600種以上的圖形,發展空間思維。
英語課上,遠遠地就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擊鼓聲,學生們正在教師的引導下有規則地進行“擊鼓傳花”的傳統游戲。當聲鼓停時,花傳到誰手,誰就成為“幸運者”,必須用英語講述一個傳統游戲故事。
體育課上,學生們按照游戲規則,滾著鐵環向前奔跑。這是“滾鐵環”游戲中的運動元素與競速、接力、障礙跑、過獨木橋等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的完美融合。
音樂課上,關于規則的主題傳統民歌、情景劇,在學校的小白楊劇場內精彩展示。
瞧,五彩的絲線于指尖翻飛,深厚的情意于心間蕩漾。在學生們的巧手下,一個個設計精美、寓意吉祥的徐州香包呈現在大家面前。這正是學校積極實踐的“戲創”課程之“徐州香包游戲課程”的精彩剪影。學校選擇入選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方傳統游戲和中華民族傳統的經典游戲,并對游戲進行創造性開發,設計表達內容多樣化、表達方式時代化的“戲創”課程。
如何推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讓其在學生品格涵育中煥發生機,是“徐州香包游戲課程”開發設計的主要目標。學校以整合設計、梯度實施的思路,設計了“文識香包”“繡制香包”“玩拾香包”“美創香包”四個主題單元。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合作進行家鄉采風,了解徐州香包的游戲起源、歷史演變、制作技藝,小組合作進行香包的設計繡制、開發新的技巧玩法并實現創意物化等。六年級學生小顏說:“通過徐州香包文化采風,我們了解了徐州的歷史文化。在合作探索香包題材、制作規則、美感創意中,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了。”
除了“徐州香包游戲”課程,學校還積極開發“徐州吹糖人”“徐州跑竹馬”等獨具徐州地方特色的傳統游戲課程。在精彩紛呈的“徐州吹糖人”課上,學生們通過民間藝人傳藝、家長進課堂、小組研學等方式,了解吹糖人的造型、食材用料、制作工具,觀察糖人的制作流程和吹制的細節,嘗試學習制作形式多樣的糖人。學生小楊拿著一個剛剛做好的老鼠造型的徐州吹糖人說:“小小的徐州吹糖人,讓我明白了游戲從設計選材到制作過程是有規則的;而制作過程中,聰明才智不可少,合作也很重要。你看,我制作的這個老鼠的大腦袋,就是在老師、家長和小組同學的幫助下完成的。”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公園文創集市歡迎您!”熱鬧非凡的公園巷小學“跳蚤文創”游戲社團活動在學校的傳統游戲文化長廊開始啦!琳瑯滿目的集市鋪子里,集結了學生們對傳統游戲的各種創意表達:有徐州“跑竹馬”游戲主題鼠標墊、書簽;有“吹糖人”造型沙畫、手機支架;有印著飛花令和花燈謎語的撲克牌;有印著“老鷹捉小雞”游戲圖案的冰箱貼、帆布包;有“輔首”樣式的繞線器、鑰匙扣……學生們用豐富的想象,開發了形式新穎、款式獨特的文創作品,他們以時代化的表達,展示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學生們在文創產品的制作中,從作品雛形到成品的一次次打磨中,形成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學生子睿分享他在社團活動中制作的賽龍舟主題抽紙盒時說:“在龍舟紙巾盒的外輪廓上,我們創新地將中草藥制作成香丸融入龍的設計中,既美觀大方,又起到驅蚊健體的功效。紙巾盒的外邊框部分,我們從最初的硬塑料調整為皮革,使紙巾盒的手感更為舒適。在外觀裝飾上,我們緊跟時代潮流,圍繞八禮四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我的夢’‘大美徐州’等主題進行設計,反映我們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學校還陸續成立了“智多星”益智社團、“英雄聯盟”智體社團、“楚漢之家”角色社團,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實現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的創新利用。借傳統游戲的時代化表達,讓學生在更具隱育性、社團化和時代感的傳統游戲中快樂成長。“智多星”益智社團里,學生們將圍棋之“象”,比擬君子之“德”,在直面勝負中形成開放包容的大局觀,在磨煉心境中形成樂觀豁達的人生觀;“英雄聯盟”智體社團里,學生們改編“拾石子”游戲玩法,將傳統香包制作成迷你沙包,親子共玩“丟沙包”的游戲,這種新式的玩法既提高了學生們的動手創造和手眼協調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們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除了系列游戲館課程的開發,我們還效仿開放式公園的設計理念,以多元表達場域的思路,將封閉式游戲博物館打造為多位一體的開放式場館,助力傳統游戲課程的時代化表達。其中,“智能班牌”就是游戲博物館的呈現端,它是各班開展的游戲活動成果的重要展示平臺。一到課間,教室門前的智能班牌旁,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學生圍在一起。學生小韋一邊興奮地點擊著屏幕,一邊說:“瞧,這不是我們昨天上的游戲課《繪紙鳶》的活動照片嘛!”他點開旁邊的鏈接,就看到同學們采集的游戲歷史演變、歷史玩法的游戲資料卡,以及游戲后大家分享感受的視頻。各班班牌上呈現出的豐富多彩的游戲圖片和游戲故事,成了師生、生生的互動媒介之一。
學校傳統游戲文化長廊上中華傳統游戲的介紹和古人傳統游戲詩句,傳遞著傳統游戲文化;開放式的游戲展柜,各種游戲道具和制作材料,成為兒童寓教于樂的互動游戲場域。有學生表示:“在傳統游戲中,我學會了遵守游戲規則,懂得了誠信做人的道理;在積極合作中,我懂得了要尊重游戲同伴,踐行了平等待人的真諦。游戲改變了我!”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公園巷小學的游戲館課程將中國傳統經典游戲和兒童品格涵育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脈脈流淌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角落。未來,學校還將借助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為學生搭建游戲館課程平臺,傳承傳統游戲,踐行傳統美德,用游戲文化涵育自身的美好品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