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婧
(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學院,北京朝陽區 100024)
中外合作辦學是當前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截至2018年,我國共批準1016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其中102 個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914 個為合作項目。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具備法人資格,只有9所合作辦學機構擁有獨立法人資格,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及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這種新型的教育合作方式,在推動學科建設創新的同時促進了國際型人才的培養。
自掀起中外合作辦學的熱潮以來,越來越多的合作辦學機構開始出現,但是政府沒有出臺足夠完善的政策及條例來對此加以規范和懲罰。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是最權威的政策性文件。這些規范對于大量扎堆出現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來說,不能起到很好的監督和管控作用,懲處力度也不夠。這會導致一些非正規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一些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教學質量的機構出現,部分機構的學費極高,但是提供不了相應的優質教育,這不僅擾亂了國內的教育環境,而且欺騙了消費者。除此之外,還有學科和專業設置重復、水平低等問題。這就嚴重偏離了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和目的,必須嚴加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引進國外優質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成為推動中外合作辦學的動力。但是當前社會對其學歷的認可度并不高,提供國外優質高等教育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目的,但是一些合作班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工商管理碩士不具備提供優質高等教育的能力。學歷不被社會認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沒有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無法保障學生的教育質量。國家規定,只有經過有關部門批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才能頒發外方的文憑或學位。而且,由于中方和外方在市場經濟上的差異,部分合法頒發的文憑或學位也很難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1.由外方高校負責領導學術委員會。為了達到質量保障的目標,保障工作必須由中方和外方共同負責。其中,學術委員會和董事會是西方高校辦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保留,此外還包括各專業教學委員會及師生聯絡委員會等,也需保留。同時,外方還可以委任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總負責人常駐境內,與中方的負責人共同實施內部管理和質量監控。
2.中方主要負責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行政管理。因為中外合作辦學地點主要在境內,因此其行政管理工作主要由中方負責,包括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及國家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由政府主導,由各級、各部門行政管理機構共同組成,而只有當所涉及的各個行政管理部門之間協調運行才能保證整個質量保障體系的有效運轉。
1.加強中方院校的內部自我監管。無論是外部質量保障體系還是內部質量保障體系都最直接地作用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因此,生活在其中的學生最有發言權。每個學期的教學質量評價及不定時的學生教學質量問卷調查能夠最直觀地反映出其內部問題。同時,學生會也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加強內部監控的重要組成部分。
2.校外同行評審。國外高校為了保障其教學質量,通常會在內部保障體系中加入同行評審。校外同行評審是維護高等院校學術標準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時能起到和校內自我評估互相補充的作用。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校外同行評審機構多由外方進行推薦,并在特定的時間向機構提供對教學質量、學生成績、內部質量保障及學位證書的頒發等的評估報告。
3.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中外合作辦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國際性人才。因此,社會各界的參與反饋可以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導向,包括課程的安排和專業的設置等。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亂象頻出,面對這些現象,需要家長們提高警惕,積極進行檢舉。同時,為了解決中外合作辦學文憑及學歷認可度低的問題,也需要專業的社會組織對此積極地建言獻策,包括對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建議,使之達到更高標準,從而進一步滿足社會的要求。
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制定科學的質量保障手冊必不可少。不少西方高等教育體制中都有關于質量保障手冊的文件,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可以借鑒國外的質量保障手冊,以確保外部質量保障和內部質量保障的有效運行。在符合雙方協議的基礎上,國外機構可結合國內的特色教育理念及實情進行適當調整。質量保障手冊應涵蓋各個方面,包括機構的管理、質量的評定標準、學生的考試、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進一步詳細到各級學生,并且根據實際的使用情況定期對質量保障手冊進行更新和補充。
中外合作辦學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合作雙方進行交流協商、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各高校自主運行。由于在境內辦學,其行政工作主要由中方院校執行,而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方式及師資配置等方面則由外方負責,因此會導致中外合作辦學缺乏一定的中國特色。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化背景下,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的方式也應相應調整。應該擯棄在中外合作辦學之初對外方教學方式的全盤吸收,而要與目前國內的發展現狀相結合,展現中國特色。尤其在合作辦學的專業設置時,應更多地選擇開辦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特色專業,如農學、醫學、教育學等。
可開通有關中外合作辦學的信息管理平臺。中外合作辦學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而存在一些問題,如文化沖突與制度沖突,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就必須在質量保障體系中實現多種主體共同參與治理,包括合作的雙方、政府、社會、家庭等,通過架構中外合作辦學的信息管理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同時更有利于建設反饋機制。中外合作辦學的目的在于引進優質的教育資源,改善國內的教育環境,因此對社會和學生及家庭的反饋要十分重視。當然,反饋機制也是中外合作辦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與網絡治理相結合的反饋機制則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中外合作辦學的社會影響力可以通過其平臺的信息發布量及面向大眾的宣傳手段來提高。
總之,無論是外部質量保障機制還是內部質量保障機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保障和維護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穩定、高效運行。因此,盡快完善有關法律政策及條例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對于中外合作辦學而言,融合與制衡對其內部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在不影響機構穩定運行的基礎上保留雙方的教學管理特色進行融合才能實現雙贏。而針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形式的特殊性,與網絡治理相結合的同時建設完整的信息管理平臺能提高其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