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飛飛
基于母語教育的時代需求與“微課程”的獨特優勢,自2016年起,我校開展了“‘中國風·母語美’微課程群的研發與實施”課題研究。該課題與統編語文教材倡導的回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一脈相承。為了更好地與統編語文教材對接、融合,學校課題組對新教材中的文學類文本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提出優化策略,以期尋找一條共生共進的道路,從而實現“豐厚國家教材,續力校本課程”的雙贏。本文以筆者研發的小學高段評書微課程為例,淺談“‘中國風·母語美’微課程的教學實施策略。
統編語文教材五下古典名著單元中的四篇課文均改編自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最初都是說書藝人的話本,也就是說書人口中講的故事,后經文人加工、整理而成。作為清代出現的章回體小說《紅樓夢》,對話本也有著多方面的繼承和發展。筆者結合現有評書微課程研究成果和名著閱讀指導理論,嘗試挖掘古典名著單元教學中的說書技巧,引導學生親近說書傳統,增強母語意識,回歸母語自然本色。
“開臉”是評書藝術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種表現手法。評書中重要人物初次登場,說書人通常都會細細描摹人物的身材體型、穿著打扮、五官長相等外在特征,引發聽眾想象,展現人物鮮明的形象。教學中運用“開臉”,能夠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致,讓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豐滿立體、清晰可辨,有助于學生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景陽岡》,課文講述了武松打虎的經過,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酒壯英雄膽的好漢形象。教學中,筆者播放單田芳演繹的“開臉”:“這位是身材凜凜,高有九尺掛零,按現在說,這個兒能有1 米85 以上?!瓕拰挼募绨?,細細的腰身,一張堿面,立眉大眼,鼓鼻梁,方海口,黑燦燦的面皮,長得是五官端正,儀表出眾。”生動傳神的開臉猶如一支畫筆,在輕描淡寫中,武松孔武有力、相貌堂堂的形象躍然紙上。學生也就不難理解,普通人三碗必醉,武松連喝十八碗還能夜過景陽岡;普通人要結伙成隊趁午間才敢過岡,武松卻徒手打死大蟲。由此可見,“開臉”不僅生動地描摹出人物外形,更刻畫出了人物的品格。評書“開臉”采用整散結合的句式,簡短有力,音韻和諧,富有表現力。這種“立起來”的語言深受學生喜愛,適合學生練說,從整體上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課文后面的“資料袋”版塊,呈現了“及時雨宋江”“浪里白條張順”“智多星吳用”等五位梁山好漢的肖像畫。這些栩栩如生的肖像畫就是評書中的“開臉”,教學中補充相關“開臉”,能夠讓水滸人物立體化,調動學生對水滸人物的探究興趣,有效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戲曲舞臺上,所用的布景和小道具被稱為“砌末”。“擺砌末”就是說書人用語言描述故事場景,巧妙地將書中需要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擺在聽眾眼前,使聽眾身臨其境,引起欣賞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借鑒“擺砌末”,能夠引導學生關注環境描寫對故事發展起到的作用,了解為人物創造具體場景能賦予故事真實性和生命力。如統編語文教材五下《猴王出世》中對仙石的描述:“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蘭芝相稱。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這段對仙石以及周圍環境的描述十分具體,讓充滿神幻色彩的“猴王出世”顯得真實可信,令人嘖嘖稱奇,為后文寫孫悟空的神通廣大作出鋪墊,可謂典型的“擺砌末”。
課文中還有一處對水簾洞內景的描述,比較簡單。為了幫助學生深入感知環境描寫的作用,筆者補充了原著中的具體描寫:“翠蘚堆藍,白云浮玉,光搖片片煙霞。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像個人家。”這段“擺砌末”生動形象,合轍押韻,對仗工整,十分精彩。洞內景致一一呈現,如仙境又似人間,虛實結合,令人稱奇。為此,筆者引導學生反復吟誦,體會“擺砌末”在文中的作用,感受“擺砌末”句式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的美感。
評書中的“扣子”,就是扣住的意思,也就是設置懸念。評書是口傳文化,說書人為了留住聽眾,書說到關鍵處,打住不說,吊住聽眾的胃口。大家廣為熟知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是最典型的“扣子”,稱之為“大扣子”?!靶】圩印本褪枪适轮械男夷?,讓情節曲折離奇、險象環生,使聽眾不知真相不罷休?!翱圩印辈粌H是制造懸念的技巧,也是故事的結構樞紐。學會使用“扣子”,就能謀好篇布好局,對學生學習寫作有很大幫助。
統編語文教材五下《草船借箭》就選擇使用“扣子”來制造懸念。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扣子”引導學生厘清故事脈絡,進行簡要復述。課文中有三處“扣子”:諸葛亮立下軍令狀,答應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不用造箭材料,只向魯肅借草船;諸葛亮吩咐船只靠近曹營,擂鼓吶喊。這三處懸念的設置就是“系扣”,故事最后揭曉答案,解開“扣子”,讓人恍然大悟。學生抓住“立軍令狀—借用草船—迷惑曹軍”這三點進行復述,并豐富“扣子”的細節,就能避免講述中出現條理不清及語言枯燥無味等問題。另外,在日常習作教學中,如果經常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運用“系扣”技巧,就能起到提綱挈領、抓住要害的作用,同時也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評書說演到關鍵處或精彩處,常常會使用“垛句”,也叫“串口”“疊字句”,即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猴王出世》中運用“垛句”描述了石猴在山水間自由成長的畫面:“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猴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边@段文字由三字垛、四字垛和六字垛組成,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長短不一的“垛句”增強了節奏的變化,體現了音韻的參差美。學生在練讀中體會“垛句”的結構美和音韻美,感受到石猴活潑機敏的特點。
“垛句”不僅可以渲染畫面,而且能夠把故事推向高潮,令聽眾大呼過癮?!毒瓣枌分形渌纱蚨防匣⒌倪^程十分精彩,講述武松打虎的經過是本課的教學任務,這一目標的設置體現了古代話本的特點。教學中出示評書大師田連元的表演視頻,引導學生模仿練說,并補充“垛句”:“武松武二郎一棒連一棒,但只見,棒起、棒落、棒掃、棒過、棒磕、棒錯、棒戳、棒撤,一棒一棒急如閃電,棒棒緊逼那白額吊睛大蟲?!边@種節奏緊湊、語言有力、字數工整的“垛句”把武松打虎的故事推向高潮。8 個二字排比重疊就像戰場上的擂鼓吶喊,雷霆萬鈞、氣勢如虹,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說書興致,像放鞭炮一樣,學生噼里啪啦說得特別帶勁。精彩的“垛句”俘獲了學生的心。
用評書的方式教古典名著單元,能更好地挖掘出文本的內隱價值,回歸母語自然本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沃土,我校母語課題組將致力于研究新教材和微課程的融合教學,使中華優秀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并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