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蘇教育》迎來了創刊70周年。
從江蘇建省起,《江蘇教育》這本刊物與這個省份,與這里的教育工作者,與教育改革發展的奮斗主線,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共同成為教育時空的“集體記憶”。《江蘇教育》既是江蘇教育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理念引領者、實踐推動者。時光荏苒,70 年春夏轉瞬即逝;70 年后的今天,《江蘇教育》更廣泛更深入地活躍在教育宣傳和科研的第一線。科技進步推動著教育的發展,時代的巨變并沒有影響這份刊物的初心——“以智者的眼光觀照教育現象 以仁者的胸襟關懷教育民生”。辦刊70年來,《江蘇教育》影響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為宣傳、解讀、落實黨和國家及全省教育政策,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提高教育質量作出了積極貢獻。
歲月卷走了青春,帶走了年華,但是對于《江蘇教育》來說,歲月是慷慨的,更多的是留下,留下了歷史、責任,歲月的積淀是我們的財富,更是繼續出發的新起點。近年來,媒體面臨數十年未有之變局,《江蘇教育》奮力緊跟時代節拍,忠實記錄教育發展,努力推動教育改革。一本精品教育刊物由無數人耐心打磨而來,輝煌歷史由一代代人接力創造。一本刊物不僅記錄歷史、關注現實,更啟迪著未來。在此時間節點,作為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建社70周年的紀念項目之一,本刊推出專題策劃,呈現《江蘇教育》的責任和溫度、歷史與擔當。本期專刊,我們設計編排了“辦刊經驗”“經典重讀”“編讀之間”等欄目,試圖全景式呈現《江蘇教育》70 年來的篳路藍縷。撰稿人既有專家學者,也有行政領導,還有采編人員和一線教師,他們都是《江蘇教育》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與《江蘇教育》有著不解之緣。他們或分享自己在新聞宣傳、編輯出版工作中的經驗,或講述自己與《江蘇教育》相互成就的故事,或抒寫與《江蘇教育》采編人員的工作情緣,或記敘自己在《江蘇教育》開展的系列活動中的成長歷程。
大衛·米切爾在《云圖》中說,“歷史是一副牌,我們的先輩拿到3、4、5,而我們拿到9、10、J”。我們深信:無論是在觸手可及的明天,還是更遠處的未來,《江蘇教育》和江蘇教育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