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浩方
課改,意味著改變,而改變往往是痛苦的。課改之初,我們遭遇了諸多痛楚。試水浪高,試登山陡,試翼風急,一番嘗試,幾多苦辛。“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思想家斯賓塞·約翰遜如是說。雖然我們因觀念上認同改變而欣喜,但常常為行動中無從改變而困頓。
于適切的時間節點,選緊要的現實問題,以靈動的呈現方式。《江蘇教育》獨家策劃“課改難題求解”,對于“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行者”而言,是“欲渡黃河”的破冰覓渡,是“將登太行”的披雪尋徑。既在路上,便別無選擇。心向遠方,就風雨兼程。未解,可能無解,但必須“求解”,堅定其信念。既然是難題,當然不易解,把宜興的“初解”呈現出來,委實是期待更多的“深解”,激發其智慧,而正是貫注著“探航”神韻的生動呈獻,給了宜興莫大的鼓舞,溫暖其心懷。我們由此的遠行,懷揣著溫暖,生發出力量。
路遠行近。我們深知勤積跬步方至千里,日行必日近。課改是一場艱難跋涉,那就遇山登山,逢水渡水。“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前路總有險阻,難題又將出現,關鍵是“每臨難題必求解”。“難題求解”不只是一個記憶,更是一種行為自覺、精神寄寓。教育是一場詩意的遠行,遠方是飄揚的旗幟,行進是永恒的姿態。“只是因為在課改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從此,也開啟了我的教育文化之旅。張家港江帆幼兒園的“揚帆童年”,溧陽南渡小學的“樂渡文化”,廣東潭村小學的“適子教育”,課改之花競秀,教育之美遠溢。
且行且思。我們要做有思想的行者,探求才有出路,思路決定出路。“接地氣,鑄校魂,傳神韻,顯個性”,鐘靈毓秀、才俊輩出的宜興在傳承接力中一路前行,自成風景。“行方智圓”,位于陶都的丁山實驗小學從陶文化中淬煉精神,以“陶土五色”作為課程意象,對課程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與整體梳理,以核心素養培育為主線優化課程結構,拓展課程內容,形成具有學校文化特質的課程體系,培養基礎厚實、經歷豐富、體驗多元、視野開闊的“五彩陶娃”。“向高處行”是高塍實驗小學的校訓,也是其行動的寫照,學校秉承“滆南書院”優良風尚,以“博雅”為核心構建課程群,引領學生行向道德的、心靈的、智慧的高處。“樂學正行”,湖?實驗學校傳百年“養正學堂”之神韻,正學課堂正其智,班組文化正其氣,多姿社團正其趣,繽紛節日正其神,養正講堂正其心。堅定行走在課改路上,讓這所學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