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稽裘
我的這篇文章追述了全省現代職業教育崛起之源在于20 世紀80 年代中央經濟、科技、教育三個體制改革決定確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布局,在于江蘇省委省政府率先破局謀劃了“科教興省”的戰略篇章。這對當代的啟示在于不忘初心,堅持發展職業教育是國家意志使然。
文章指出,那個時候的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就是要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要求,把企業、學校、受教育者個人三個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活力激發起來,使整個職業技術教育的運行建立在較強的內在動力基礎上,真正形成良性的發展機制。對于企業,主要是通過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質量意識的提升,促進企業自覺走上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對于學校,要根據依法治校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的評估制度。對于受教育者個人,主要是通過勞動人事制度政策,真正落實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后來30 年實踐又證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短板是社會吸引力不足,這與我國社會傳統的價值認同偏頗和勞動收入分配機制不平衡相關。因此,當今發展職業教育還需高度關注從需求側深化改革,且要有持續堅持的定力。
率先探索發展方式轉變是江蘇職教的一大優勢。本文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提出“從起步階段就著眼于質量和效益的總體考慮”,我省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一方面要通過穩步擴大事業總規模,使職教事業達到一個新的廣度;另一方面則要通過深層次結構調整,完善我省各地職業技術教育的體系框架,使職教事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說明江蘇職教發展是有超前布局的戰略意向的,并且首先從宏觀的結構優化切入,一方面關注農村補短板和城市率先創新引領的區域性協調發展;另一方面關注職教內部層次性、專業性的體系建設,提出中等階段起點的五個層次的結構,涵蓋學歷與非學歷、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各類型職教,并指出專業設置中要關注復合性、綜合性要求。現在來看,這確實是江蘇職教發展的又一先手棋。
文章有一個概念定義,即“發展”是伴隨著結構性變革的增長。要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骨干重點學校對廣大農村一般學校的輻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同時又要注意與農村普教、成教的溝通,在“三教”統籌中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轉變發展方式也應該是“發展”自身的應有之義。這就是思想觀念進步的先導力量。